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易感因素: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人工喂养患儿不能从母乳中获得SIgA(分泌性免疫球蛋白)。
(二)感染因素:轮状病毒感染最常见。
(三)非感染性因素:饮食因素、过敏因素、气候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病程2周)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
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一)轻型腹泻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二)重型腹泻
1.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量多,有少量黏液。
2.全身中毒症状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
(1)低钾血症:
①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精神不振、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②心脏损害: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U波等。
(2)低钙和低镁血症:
出现低钙症状,表现为抽搐或惊厥。
三、辅助检查:粪便检查、血液生化检查。
临床表现:
1.症状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出现盆腔脓肿时: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黏液便(直肠刺激症状)。
出现门静脉炎: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2.体征
最重要的体征:右下腹固定的压痛。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常位于麦氏(McBurney)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如腹膜刺激征范围扩大:阑尾穿孔。
右下腹触及边界不清、较为固定的压痛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
3.其他检查
(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常位于麦氏(McBurney)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2)腰大肌试验:阑尾位置较深。
病人左侧卧,使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或腹膜后位。
(3)闭孔内肌试验:阑尾靠近闭孔内肌较低。
病人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4)经肛门直肠指检:引起炎症阑尾所在位置压痛。压痛常在直肠后前方。当阑尾穿孔时直肠前壁压痛广泛。当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时,有时可触及痛性肿块。
四、治疗原则
1.早期行阑尾切除术
2.非手术: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
五、护理措施
减轻或控制疼痛:根据疼痛的程度,采取非药物或药物方法止痛。
1.采取适当卧位
1)协助病人采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轻腹壁张力,有助于缓解疼痛。
2)指导病人进行有节律的深呼吸,达到放松和减轻疼痛的作用。
2.禁食或合理饮食
1)拟手术治疗的病人予以禁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和腹痛。
2)非手术治疗的病人,应在严密的病情观察下,指导病人进食清淡饮食,防止腹胀而引起疼痛。
3.药物止痛:对诊断明确疼痛剧烈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解痉或止痛药,以缓解疼痛。
4.控制感染: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以有效控制感染,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