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化内科一病区张彩凤副主任医师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消化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成功切除消化道早癌。
患者,曹某某,女,80岁,以“吞咽不畅半月”为主诉入院。于我院行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食管高级别瘤变,长约6cm,1/2环周,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动过缓,按诊疗常规患者需行外科手术治疗,但行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花费多、术后并发症多影响生活质量,且患者高龄手术风险大。
张彩凤副主任医师在经过放大内镜下、染色内镜反复观察,并和韩宇主任医师反复讨论、请麻醉科会诊后,考虑患者可行内镜下ESD治疗。但内镜下治疗风险也比较大,患者高龄,体质差,合并症多,在治疗过程中随时有发生猝死、心肺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另外患者虽为食管早癌,但病变波及范围大、侵犯部分较深,手术难度大,对施术者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反复和患者及家属沟通,患者及家属同意行内镜下ESD治疗。
全麻下,张彩凤副主任医师历时60分钟成功完成食管高级别瘤变内镜下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正常进食,病理回示患者病灶已达到粘膜下治愈性切除,这就意味内镜下治疗根治了食管早癌,保留了患者消化道的完整性,免除了开腹手术器官切除的痛苦,保证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张彩凤副主任医师每年约完成上百例内镜下ESD术。本例患者的成功手术,也标志着我院消化内科在消化道早癌ESD治疗上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ESD是一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是指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后利用各种特殊电刀逐步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并将病变黏膜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该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内镜下治疗技术。
ESD治疗优势个体化治疗,针对性强;创伤小,易耐受;同一患者多次,一次可多部位;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切除;不手术获得完整标本、获得精确的组织学诊断;一次性完整地从固有肌层表面剥离较大面积、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疤痕的肿瘤,减少了肿瘤的残留和复发。
ESD治疗的适应症消化道的早期肿瘤,消化道的大息肉,侧向发育性息肉及粘膜下肿物等。
联系-、
专家简介
韩宇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消化内科主任。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任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常务委员、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委员、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HP学组委员,新乡市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治和消化内镜的内镜下诊治、特别是胶囊内镜的检查和诊断。发表论文3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10余项、著作2部、不但有较高的医疗水平、还有良好的医疗道德。联系
常廷民主任医师,内镜科主任。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年取得新乡医学院硕士学位,年取得郑州大学博士学位,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及危重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医院进修ERCP,年在上海市第二医院进修超声内镜(EUS)。熟练掌握多种消化内镜的操作诊断及治疗,尤其擅长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术(EST),针状刀开窗术,胰胆管结石内镜下取出术及支架植入术,鼻胆管引流术,超声胃镜检查术等内镜操作及治疗。联系
张彩凤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熟练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擅长消化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包括内镜下消化道支架置入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消化道超声内镜的诊断,食管静脉曲张的套扎及硬化,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等各种内镜下治疗。发表SCI及中文核心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联系
张超贤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精通消化系统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中医病因病机,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系统疑难及顽固性疾病。联系
图文:杜学芳
编辑:段桂洪
本期编辑:段桂洪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