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今日优选
影响一个社会。
冯唐:得癌的人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早想知道为啥?尽管不做肿瘤很多年,打电话找我最多的事儿还是和肿瘤相关:我是不是得癌了?得了怎么办?能不能好?近年的趋势是,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得癌症的年纪越来越早。如果笼统排序,得癌症的第一相关因素是基因遗传,在基因上,众生从来没有平等过。第二相关因素就是压力过大,大过自己身心能够消化的能力。
▲冯唐,医生、作家、商人
文I冯唐
似乎越是“好人”越容易生癌我学医的时候,主攻妇科肿瘤。毕业论文主要涉及卵巢癌肿瘤发生学中的信号传递系统,题目又长又冷:“表皮生长因子和受体与c-myc基因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细胞凋亡的关系”,发表在一九九八年某期的《中华医学杂志》上。
在论文发表之前,我就下定决心改行。第一是因为卵巢癌的治愈率太低,作为一个热爱妇女的金牛座,近距离长期面对姐姐妹妹们大面积死亡,受不了。第二是因为做论文时我就断定,穷尽一生我也搞不明白这个信号传递系统,即使是提出了很好的假设,也没时间证明,即使是证明了,也没时间搞出副作用可控的调控方案,彻底打败癌症。
生命太复杂,设计者太狡猾,生死纠缠,一塌糊涂。在做论文的间隙,我偶尔从实验室的窗户仰望夜空,我高度怀疑我们人类也是某个型号某个批次的机器人,代号2B。
尽管不做肿瘤很多年,打电话找我最多的事儿还是和肿瘤相关:我是不是得癌了?得了怎么办?能不能好?怎么算好?还能活多长?能不能找个好医生?能尽快安排手术吗?住院能否有个单间?近年的趋势是,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得癌症的年纪越来越早。
如果笼统排序,得癌症的第一相关因素是基因遗传,在基因上,众生从来没有平等过,有些人就是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得某种癌症。第二相关因素就是压力过大,大过自己身心能够消化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身病往往是心病。以我个人有限的接触癌症的经历总结,似乎越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越是容易生癌。这些人往往脾气很好,性格内向,照顾周围,万事替别人考虑,总是在乎别人眼里的自己,总是担心一些可能发生的小概率负面事件。
你压力大么?压力过大的原因很多。
首先,我们基因编码里就有足够多的压力感受器。很久以来,我们人类生下来就和其他禽兽一样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似乎无时无刻不在面对被吃、被肏、被落下的风险。
其次,有些人天生压力大,比如生来就是谁谁谁的儿子或者女儿,一出生脑袋上就顶着一座大山,比如生来就比常人敏感很多倍。我如今老到不惑之年,第二天面试几个小朋友都会在心里紧张一阵,想了又想,问点啥问题啊?另外,就是后天境遇。所谓一直“成功”的人反而更容易压力过大。
举我自己的例子说明。我小时候会考试,中学每次考试没让别人拿过第一。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完,老师都会召开家长会,都会当众公布学生成绩,从第一名开始一直念到最后一名。
后来,我老妈跟我说,她人生最大的满足,没有之一,就是每次听老师第一个念完我的名字和分数,起身,开教室门,驱动她魁梧的身躯在众目睽睽之下扬长而去。我整个少年时代,考试前总是做噩梦,梦见坐在考场,钢笔写不出水、圆珠笔写不出水、铅笔没铅芯。
少年时代过去之后,遇上一些关键节点,还是老梦见考试,还是没笔可用。只有一次,继续多睡了一阵,梦见考了倒数第一。老师开始念成绩,我老妈一直呆到教室里空无一人才驱动她魁梧的身躯黯然离去。我在梦里乐出了声儿。
驱赶压力?十个普通但好用的窍门对于基因,至今没什么特别合适的好办法。对于压力,倒是有些管理的小窍门。在我过去三十年驱赶噩梦和压力的战斗中,以下十个窍门尽管普通但是好用。
第一:做好本职工作。于事我已经尽人力,接下来我只能听天命。
第二:理解领导期望。很多时候,人不是被领导逼死的,人是被自己逼死的。不要每次都给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鸡蛋煎不圆,世界继续转。
第三:漠视无关噪音。一些无关的人说些有的没的,不要往耳朵里去,更不要往心里去。遇到这些无关的人,认真问两个问题: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第四:行程排满。进入办公室后,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时间按十五分钟间隔切割,会连会,事连事,人连人,不给自己焦虑的时间。
第五:定时清空。总是会连会,会死人的。清空的有效方式包括:比如,周五铁定不见人、不安排会,自己关起门来做一些计划性的工作,想一些需要沉静下来才能想透的问题,写几页非常难写的文章。比如,睡前一小时之内不看手机,看纸书入睡。
第六:转移注意力。用体力运动代替脑力运动,让大脑彻底休息,跑十公里、游两公里泳、谈一顿饭的恋爱、看半小时东瀛成人动作片。
第七:做有治愈能力的事儿。和小孩儿说话,陪老妈骂其他兄弟姐妹,背诵诗歌,写耽美小说,和老朋友喝大酒,“事大如天醉亦休”。
第八:知限。从心底认识到,一个人能控制的范围是有限的,你控制不了的永远大于你能控制的。无常是常,世界不会永远不出你所料。
第九:悟空。不要等死后、病后才知万事空,在死前、病前,多去去墓地、医院ICU、古战场,多读读《资治通鉴》,特别是涉及改朝换代、勾心斗角、最后没一个有好果子吃的那些篇章。
第十:排除生理疾患。在使用上述九种诀窍之前,彻查心脏机能,确保心脏能吃苦耐劳,自己感到的压力真的不是心肌缺血,然后再去应用上述九项调心大法。
如果觉得以上十条太麻烦,那就每天默念百遍压力管理的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我学会十个生活工作习惯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也特烦教导别人。一来是认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很难一概论之。二来我光讲、你光听,基本没用。所以,想来想去,还是说说好习惯。
第一个习惯是及时
收到的邮件,二十四小时内一定回复,中移动和中联通的网络覆盖不好不是借口。约好了会议,要及时赶到,北京交通拥堵、闹钟没响、你妈忘了叫你起床不是借口。
第二个习惯是近俗
尽管信息爆炸,要学会不走马观花。长期阅读两种以上财经期刊,知道最近什么是大奸大滑大痴大傻。长期阅读两种以上专业期刊,知道最近什么是最新最潮最酷最屌。
第三个习惯是学习
一年至少要念四本严肃书籍。严肃书籍的定义是,不是通常在机场能买到的,不是近五年出的,不是你看了能不犯困的。
第四个习惯是动笔
在现世,能想明白、写清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眼高手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年至少写四篇文章,每篇至少两千字。写作的过程,也是沉静、思考和凝练的过程,仿佛躲开人群、屏息敛气、抬头看到明月当头。
第五个习惯是强身
每天至少慢运动半小时,比如肢体伸展、瑜伽、站桩、静坐。每周争取专门锻炼一次,每次两个小时以上,有氧兼无氧。保持身体健康、不经常请病假,也是职业管理者的基本素养。
第六个习惯是爱好
争取培养一个你能长期享受的爱好,不见得很复杂,比如发呆、倒立,甚至不见得你能做得比其他人好很多,比如自拍、养花。工作有时候会很烦,要学会扯脱。很多争吵,如果争吵双方都闭嘴,回房间发呆、自拍、闭眼、睡觉,第二天基本会发现,完全没有争吵的必要。这些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扯脱,侍弄自己的爱好,远远好过硬做。
第七个习惯是常备
除了睡觉的时候,手机要开机,要让你的同事能找到你。如果和上级出差,你的手机几乎要时刻攥在手上。手机没电了不是借口,即使你用的是iPhone,也可以配个外挂电池。
第八个习惯是执行
万事开头难,所以见到事儿就叉手立办,马上开头。不开头,对于这件事儿的思绪要占据你的内存很多、很久。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了,了无不了。
第九个习惯是服从
接到一项似乎很不合理的工作,忌马上拒绝或报怨。第一,和上级充分沟通,从他的角度理解任务。有时候,你心中对此项工作的要求远远高于上级要求。第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有自信,不必做每件事都得一百分。第三,上述二条还不能解决心头不快,放下自己,服从。
第十个习惯是收放
阳光之下,快跑者未必先达,力战者未必能胜。同学们啊,从学校毕业之后,不再是每件事都是一门考试,不再是每门考试你都要拿满分和拿第一。收放是一种在学校里没人教你的技巧,练习的第一步是有自信,不必事事胜人。
当然,如果你们说,这些习惯太俗,想仰天大笑出门去,这些世俗习惯完全可以不理。内心之外,我祝福你们找到不世俗的山林、不用装修的岩洞、不搞政府关系的和尚和不爱财的姑娘。
以下为延伸阅读:
不要脸以后,我过得越来越好不要脸,其实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生活状态。有的人是不敢,有的人是做不到。
著名作家冯唐说如果能做到三点,可以免于得癌症: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这并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前面两点其实并不难,基本可以交给时间。
有了阅历和经验,长了见识和本事,自然而然能够做到坦然自若,气定神闲。
但要做到不要脸,却很难。
古话讲究的就是人要脸,树要皮。
做人做到没脸没皮,大部分人不答应。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确实需要点不要脸的精神。
1Chapter1
大学入学的第一天,宿舍四个人出去吃火锅。本以为以为吃着火锅,唱着歌,以后就是兄弟了。
刚坐定,一个东北的同学就端起酒杯:
“来,哥儿几个,走一个!”
“来来,以茶代酒,走一个。”
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来自南方,从小是听话的乖孩子,从不曾喝过酒。
“大老爷们儿,喝什么茶?”东北的同学很鄙视。
“真的不能喝酒。”我们辩解。
“第一次见面,给哥个面子。来白的。”
“这不是面子问题……”
没等我们把一句话说完,东北同学拂袖而去:“这饭不吃了!”
留下我们面面相觑。
在日后的相处中,我们才明白。在他的价值认同中,同他一桌吃饭如果不喝酒,就是不给他脸面。
而他一直以为生死事小,脸面事大。脸都不要了,还活着干嘛?
其实,有时候如果能不要脸点,不仅能够显得自己比较大气,也能让别人感觉更加自在、惬意。
2Chapter2
自己死爱面子的人,也时刻注意给别人面子。然而,留给别人面子,别人会感激;
但如果是强塞给别人,别人却未必乐享其成。
还是这位东北同学。
一次过生日请大家吃饭。菜吃了,酒喝了,牛吹了,如果就此作罢,刚好尽兴。
正在大家要曲终人散的时候。这哥们儿却高喊老板娘:“再上两个菜,来两瓶酒。”
一群酒足饭饱的人只好继续坐下来,把吹过的牛再吹一遍,把喝腻的酒再喝两瓶。
有人不胜酒力,在苦劝之下摔了杯子,愤而离席。
大家不欢而散。
第二天,他自己也因为饮酒过医院。
在医院照顾他的时候,奉劝他以后少干这种事。
他却振振有词:“别人来参加我的生日宴,那是给我面子。那我能不给人家面子?”
“你是给人面子,还是为难人啊?”
“面子我得给人家,要不要那是别人的事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脸面也是如此。
一厢情愿强加给别人,对别人来说却未必不是负担。
如果有些脸要了,损人但不利己,那还是不要了的好。
3Chapter3
出生在偏远的农村,上大学的时候才第一次走出大山,坐上火车。大学毕业后近十年的时间,在各大城市之间奔波,交通工具也依然是火车。
听惯了“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的吆喝之声。
终于有机会坐飞机。
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假装老司机。
值机、托运行李、过安检、登机……
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观察别人怎么做。
一定要确定自己完全掌握了每一个细节,才付诸行动。
一切很顺利,装逼很成功。直到空姐来提供饮料。
不好意思说什么都不要,那显得很土。
那要一杯咖啡吧,比矿泉水显得有档次。
但是问题来了,这杯咖啡多少钱?
问吗?太丢人了。
机智如我,很潇洒地掏出了元的大钞。
心中暗自得意:让空姐找零总可以吧。
空气凝固的一瞬间,最尴尬。
后来有一次请一个客户到一个很高端的西餐厅吃饭。
西餐的菜名本来难懂,有些餐厅为了追求艺术,菜名就更是费解。
客户点餐的时候,每一道她不理解而又感兴趣的菜,都详细而直接地想服务员这道菜是啥?怎么做的?什么口味……
服务员耐心解答,最终她也点到了自己喜爱的菜品。
我在一旁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
挖空心思装逼,最后一秒破功,不仅脸面没有了,底子都掉了个干净。
大大方方承认自己不懂,会死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脸一点,坦然面对自己的无知,就能轻轻松松做自己。
这时候不仅不会丢了脸面,反而会闪耀着自信的智慧光芒。
4Chapter4
一个朋友加入了去日本抢购马桶盖的大军,淘回一个价值近万元的全智能马桶盖。自己拿着说明书,对照翻译软件研究了一星期,才大概搞明白这个高科技产品的用法。
有一天,另外一个朋友来家做客,如厕。
解决完问题之后傻了眼:面对这个没有中文标签的高科技玩意儿,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善后工作。
开口问吧,自己连冲马桶都不会,是不是太丢人了?
还是自己摸索鼓捣吧。一个马桶能高级到哪儿去呢?
找到一个貌似冲水的按钮,来回按了几次。水是出来了,但是冲不走。
反反复复几次,水漫金山,污秽满屋。
这个结果不算太坏,更像是个笑话,但也颇为尴尬。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幸运,所有的事情都会以喜剧谢幕。
两个好友之间借车。
借车的人因为好面子而不愿意多问,被借的人因为照顾朋友面子而不敢多说。
结果因为操作不当,造成车子严重受损,两个人的友情也由此画上句号。
所有人都喜欢和坦诚的人交往,而尽量规避虚伪的人。
真正的好朋友之间时常会开口戏谑“不要脸”,那不是责骂,而是爱的表达。
不要脸的朋友,更多了一份坦诚、可爱与亲密。
5Chapter5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领导布置任务。明明有很多地方不甚了解,却总会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因为总担心有些问题问了就显得自己太无知。
后来自己带了团队,最痛恨的就是这种死要面子,不懂装懂的人。
团队接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
在分配工作的时候,让新来的同事负责相对比较简单的市场板块,一再强调有困难先提出来,有问题随时问。
他表现出一幅完全领会的样子。
中途几次询问情况,他都说:“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离向客户汇报还有两天,大家交上各自的成果。
新同事做的市场调研,完全就是一坨狗屎。询问原因,他则找了一箩筐的理由:
“这个我不太清楚”
“这个我以前没做过”
“这个我以为……”
骂死他都已经于事无补,再厉害的人也回天乏术。
整个团队两周的努力,所有的期望,都因为一个新同事的死要面子而化为泡影。
团队领导并不介意有人问幼稚的问题,要么予以帮助和指导,要么调整工作部署,这都是领导的职责。
也不会看不起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的人,领导真正看重的是工作的结果。
拼着脸不要,一开始就把不懂的问题都问了,领导心里有数,该解决的解决,该调整的调整,该补救的补救。
这样的人,更有利于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领导更喜欢。
6Chapter6
不要脸是一种生活状态,需要的是勇气。如果说太看重面子是缺乏这种勇气的外在原因,那么现实中自己和期望中自己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内在原因。
做过业务的人都深有体会,面对客户的时候,要把自己装得像个专家一样去高谈阔论,好像客户的一切问题都在一手掌握之中。
其实很多时候自己内心并没有数,好的情况是纸上谈兵,不好的情况是东扯西拉,把客户绕晕了算。
这并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更大的原因是做业务的人从内心深处热切希望自己是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够轻而易举解决客户问题的专家。
只是事实和期望之间总是存在差距。
就像武大郎挑着卖炊饼的担子走在大街上,逢人一定要说“我兄弟是景阳冈上打死老虎的武松”一样。
不切实际的吹嘘,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能给自己一些安慰。
生活总是会给我们一些和实际相差甚远的虚幻,很多时候期望的并不一定是自己真正的想要的。
认真去思考:那真是自己想要的吗?
如果不是,不妨不要脸一点,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直面自己的缺点。
做真正的自己,自在而底气十足。
7Chapter7
脱去伪装,做一个不要脸的人吧。不要脸一点,卸下虚伪的包袱,会显得大气而洒脱。
不要脸一点,少给别人无谓的负担,让别人多一份轻松和自在。
不要脸一点,就不用装得那么累,多一份自信与从容。
不要脸一点,朋友之间就会少一些误会,多一份体量和亲密。
不要脸一点,工作就能少一些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多一些高效。
不要脸一点,……
不要脸,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属于有勇气敢于直面生活和自己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