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一:
“阳光小屋”为白血病儿童捐赠活动刚刚落下帷幕
共计募得善款.72元
这个数字远远超出历年的捐款数额
“阳光小屋”已伴随白血病儿童走过13年风雨
相信多久的坚持也会伴随多久的质疑
故事二:
每年夏天,我们学校会有一支由临床医学专家、临床专业的高年资博士生组成的队伍奔赴偏远地区进行医疗服务
这支“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是如何组成的?又坚持了多少年呢?
是谁,又如何托起了长久的坚持?
编者按
陈苏华老师——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园区办公室主任
今年是陈老师从事学生工作的最后一年,也是第二十年,非常感谢陈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除了负责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学生的衣食住行外,陈老师还十分热衷公益事业
如果说关心学生是作为为老师应尽的职责,(传送门:)
那么几十年如一日,关爱弱势群体、到偏远地区进行医疗服务体现的应是对社会的大爱了
作为一名老师,她以实际行动教会复旦学子如何做一名有血有肉、有良知的复旦人。
Part2:医者仁心之公益
陈老师积极组织和参与了许多公益性质的工作,比如最近的“阳光小屋”为白血病儿童捐款的活动,坚持了13年;“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这支医疗服务队从年就已经建立,十分难得。
由于当地方言较重,我们学生现场服务一天下来喉咙都嘶哑了,晚上还会有病人慕名而来,他们看病、讲座节奏很快、很辛苦,我就该帮他们做好后勤(笑)。
““阳光小屋”为白血病儿童捐款的活动,和“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都倾注了您十二分的心血,“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您肯定看到过许多病人因为你们的帮助病情慢慢好转吧!
比如像“阳光小屋”捐款,当初是学生发起的,但我觉得做一件事情最难的就是坚持。
目前阳光小屋的捐款活动是由研会青志部在组织,捐款的过程是逐年完善的。从通知募捐到最后感谢捐赠者,我会一直协助大家完成,希望让学生们看到我们为患儿们做了什么。为此,医院的“阳光小屋”同患儿一起活动过,体会到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记得当时发起募捐的口号是:少吃一个面包,少喝一瓶可乐,关心白血病患儿。以前的学生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捐助2元、3元钱,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能想到从精神上支持患儿。所以我觉得每年捐两万多块钱算不上什么,但我们用心去关心他们是难得的。
爱心小屋善款捐赠仪式
陈
关于“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我从97年转入到学生工作队伍中就开始有了这支团队,当初由我的老师李巧云带着我,两校合并后由我单独带队,记得我第一次独立带队时,团队在外地7天,我就7个晚上睡不着觉(笑),一句话就是担心啊!
记得06年医院,我们耳鼻喉科的一位医生给当地病人手术,进手术室前我悄悄问了一下,回答是12点手术可以结束。可12点到了手术室大门还紧闭着,此时的我在手术室门外就像笼中的狮子一般来回不停地走,手术到底发生什么啦?当地的医疗设备、麻醉等条件比不得上海,千万不要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情啊(笑)!
所以说这么多年,一定要坚持,我们一直很努力,每一次带队出去我能体会到学生们的改变是很大的。
特别是12年到医院,有一个上初一的男孩,我们眼科博士朱文卿诊断是眼角膜皮样瘤,家长医院看过了,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眼角膜移植,眼角膜要有人捐献,一般情况预约需要等三年。我们的朱博士看着患儿悄悄和我商量,能不能为孩子医院申请绿色通道,如果真的等三年,孩子眼睛就瞎了,学生有这份心,我们就一定要努力尝试。
临离开时和家长谈好,如果申请绿色通道能成功就尽快手术,保住孩子的眼睛,治疗费用需由家属自己承担。我们带上患儿的病历,在回沪的第二天,我医院的领导说明情况,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一周后孩子顺利接受了手术。手术结束后,在研工部领导的关心下,我们带着小孩参观了复旦大学校史馆、江湾校区,带他参观了东方明珠,送给孩子复旦大学图案的书包,想激励小孩,以后考到我们复旦来(笑)。
在患儿手术当天,所有博士团队都很关心,负责绿色通道的眼科朱博士在手术台边及时发送手术相关信息,我通过飞信及时给大家转播。当手术顺利完成时,整个团队成员有说不出的激动。当然这个小孩是幸运的,可能不幸的小孩也有很多,但我们想做一件事,就努力的去做,其实还是体现了我们学生很有爱心。
陈
“您组织这么多活动,学校的支持有哪些?您觉得学生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呢?
学校对我们博士生医疗服务团非常支持。我们每次组队会有2-3名专家,6-8名博士生,邀请专家长时间参与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时间紧、走得远,来回都得坐飞机,像内蒙古等地机票很贵,所以学校对我们还是很支持的,这点我很感动(x3)。
学生也很给力。因为临床的学生很难抽出时间,所以一旦组好团就用白癜风能治好吧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