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梗阻不要怕,内镜治疗有办法消化内科顺

文章来源:消化科_消化疾病_消化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1-10-18 17:40:42   点击数:
  彭洋挂号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27/9237372.html

人体的消化道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及肛门连接构成,正常情况下,这是一条漫长而通畅的道路。人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经口腔咀嚼、胃腔消化、肠道营养及水分吸收等基本过程,最后将未吸收废物经肛门排泄到体外。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等症状。

肠梗阻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急症之一,起病急,病情进展快,需及时给与干预,防止病情进行性加重。一旦确诊为肠梗阻,传统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内科保守治疗;二是保守治疗失败后的手术治疗。胃肠减压的原理很简单:一般不全梗阻或高位梗阻时,使用插入的胃管可将胃中的空气,食物和胃分泌液吸出来,从而解决肠管胀满,阻止肠梗阻恶化。但是全梗阻或位置稍低的梗阻时,普通的胃肠减压管由于长度较短,只能在胃腔内进行吸引,而对于小肠内潴留的液、气体,尤其是低位小肠内的潴留物不能直接进行吸引,因此位置稍低的小肠梗阻,单纯胃管减压无法到达梗阻的部位,往往不能解除梗阻。手术治疗呢?很多发生肠梗阻的患者就是外科手术后发生的,再次行手术治疗,患者身体及心理也很难接受。手术本身也是肠梗阻的诱因。

(消化道示意图)、(肠梗阻常见病因)

那么,有没有一种更为理想的、创伤小的的治疗办法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内镜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

近期,消化内科内镜治疗团队在科主任张娟教授的牵头主持下,为肿瘤科一位低位梗阻患者实施了经鼻内镜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缓解明显,同时也为该患者的后续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患者高某某,男,69岁,系胃癌全切术后,近期出现肠梗阻症状,初步诊断考虑系小肠梗阻,经肿瘤科评估和消化内科会诊后决定为该患者实施经鼻内镜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手术由消化内科主任张娟教授操作完成,首先将肠梗阻导管经鼻插入食管内,经吻合口插入输出襻,边进镜边吸引食管及肠襻内滞留液,在胃镜引导下将肠梗阻导管置于空肠上段,置管尽可能远,然后向前端水囊注射15ml无菌注射用水,置管后X光摄立位腹平片,明确导管进入小肠,术后嘱患者多翻身、下床活动,导管随肠蠕动可移行至梗阻部位,从而到达缓解症状,甚至解除梗阻的作用。

(经鼻内镜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

(经鼻内镜下肠梗阻导管置入X线所见)

(术后患者症状缓解,主管大夫查房)

肠梗阻导管有3米长,头端有导引子和气囊,在胃镜引导下放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起始部,再借助肠蠕动能够到达梗阻的部位,直接抽吸减压,迅速降低肠腔内的压力,消除肠管水肿,缓解梗阻症状,使常规保守治疗无效的肠梗阻患者能够得到治愈,避免了不必要的的手术。可通过肠导管注入中药、生植物油等,直接作用于梗阻的上部,利于解决梗阻。与传统疗法相比,有治疗周期短,见效快,创伤小等特点。即使是完全梗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后,可减轻梗阻以上的小肠的扩张和水肿,减少术中的污染,并利于行粘连松解和手术吻合,也利于行腹腔镜等手术。对于粘连严重和反复粘连的肠梗阻,不仅可利用肠导管在术前进行减压,还可在术中进行肠排列,避免术后梗阻复发。晚期肿瘤性梗阻病人应用肠梗阻导管可以进行小肠减压、肠内营养、药物灌注治疗等。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示意图1)(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示意图2)

(经鼻肠梗阻导管1)(经鼻肠梗阻导管2)

肠梗阻导管适应症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纯粘连性肠梗阻,可以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直接减压诊断、治疗。②需要手术治疗的粘连严重的肠梗阻,术中经肠梗阻导管行肠排列,防止术后复发。③可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恶性梗阻术前的过度治疗,避免急诊造口术后行二期吻合手术。

内镜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治疗措施,微创、安全、有效且手术过程不是太复杂,在工作实践中往往能解决临床中一些棘手的问题,对于肠梗阻患者可以很快地缓解症状,作用立竿见影,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可以完全解除梗阻,同时也可以为手术患者保驾护航,为医院其他科室如外科、妇科、肿瘤科、ICU、急诊科等科室提供强有力支持,让肠梗阻患者更快更好地解除病痛。消化内科先期已经开展的消化道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胃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等内镜治疗手段也可以为肠梗阻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消化内科在科主任张娟教授的带领下,将继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内镜诊疗新技术、新业务,推进学科发展,为长安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文字:阮士平编辑:衡鑫审核:李重阳责任审核:郝勇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vswto.net/xhjbft/25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