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月26日就是元宵节啦!按照我国传统习俗,过了元宵节,“年”才算是真正过完了。
元宵佳节是继春节之后又一个团圆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赏花灯、耍旱船、踩高跷、舞长龙、玩狮子、弄腰鼓、赛排鼓、猜灯谜,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欢度元宵佳节,肯定少不了吃这个重头戏。清代诗人符曾在《上元竹枝词》中描写到:“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在正月十五这天,北方多吃元宵,南方多吃汤圆。虽然汤圆和元宵在制作方法、馅料选择、烹饪习惯和储藏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外皮都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的。
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其作为中药而言,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十分显著。
但如今,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资源,我们却常常听到专家们谈到“糯米不易消化,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要少吃”。是中医古籍传抄出现了谬误?还是专家们在夸大其词?多面糯米,我们认识的到底是哪个TA?是时候为糯米正名了!
02
糯米在南方多称为“糯米”,而在北方多称为“江米”,是制造粽子、元宵、麻团等黏性小吃的主要原料,也用于酿造醪糟。糯米主要分为籼糯米和粳糯米两种:籼糯米一般米粒细长,颜色呈粉白、不透明状,黏性强;而粳糯米一般形状圆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腻,黏度稍逊于长糯米。适合做粽子、酒酿、汤圆、米饭等等。
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能补中益气,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本草拾遗》:“主消渴。”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更为详细:“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孙思邈云:“脾病宜食,益气止泄。”《食性本草》:“能行荣卫中血积。解芫菁毒。”但是“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糯米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淀粉与众不同。小麦、大米等谷物所含的淀粉,20%为直链淀粉,80%为支链淀粉,而糯米几乎全为支链淀粉。
糯米淀粉为A型支链淀粉。A型淀粉的支链较分散,连接的支链多,这种化学结构决定了糯米加热糊化后,具有较高的黏弹性、延展性,并且结构紧,能拉伸,耐咀嚼,但不黏牙,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而一旦其冷却,则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容易被消化。
《本经逢原》记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且利小便,以滋肺而气下行矣。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03
所以糯米到底是健脾养胃还是导致消化不良,取决于我们食用的方法以及食用的类型,不可一刀切。
就温度而言,在煮熟、热的情况下,糯米的支链淀粉会糊化,是非常容易消化的。但一旦放冷了,支链淀粉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就不容易消化了。因此,热的糯米粥、糯米饭是容易消化的,糯米制成的凉食,如糯米糕、驴打滚是不容易消化的。
而就烹饪方式而言,普通的糯米饭、糯米粥,是非常容易消化的。但如果做成那种粘性强、韧性大的衍生品,再配以高油高糖的烹饪方式,比如粽子、元宵、麻团、炸糕等,就不容易消化了。本来粘韧的东西就不容易嚼烂揉碎,会阻碍消化酶对它们的分解,而且与脂肪互相包裹,在胃肠里就更难和消化液充分混合了。
04
所以哪些人不适合吃糯米及其相关衍生产品?
由于糯米易吸收、易消化,导致血糖浓度上升迅速,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用糯米食品。湿热、痰火旺盛的人群也要忌口。
除此之外,消化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如老人小孩应尽量避免糯米制成的高油高糖的衍生品或凉食。过度肥胖、患有慢性病如高脂血症、肾脏病的人群以及术后病人也要避免。
今后再出现厌食、食积、泛酸、呃逆等症状时,可不要着急甩锅给糯米了。倒数一二三,想一下。
你吃对了吗?
ENDInvitingContributions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为读者提供
专业中医养生、科普知识,
相关行业热点,
中医文化推广,
中医趣味故事,
名医名家经验等,
欢迎广大读者投稿!
投稿请联系:Sssss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