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消化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小患者。患儿岳姗姗(化名)今年1岁10个月,因出现“间断血便”来我院就诊。入院前,家长发现患儿每周出现一次或是两次大便偶尔带血的情况,经院外治疗,症状仍未见好转。顿时整个家庭都很紧张,担心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立即送到新华就诊。
医院消化科副主任项芳芳为进一步确认病情,为患儿进行指检后,排除肛裂、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可能,初步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可能为儿童幼年性息肉。
“与一般的肠息肉不同,这种息肉主要见于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为“无痛性血便”,无明显诱因。这种息肉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性息肉,因此不会发生癌变(至少目前全球没有报道过)。但是,这类息肉由于血管丰富,容易出血,甚至引起儿童贫血、挑食、厌食,所以还是建议内镜下治疗。”医院消化科主任万成乐介绍到。(巨大的息肉)
万成乐主任经过充分了解病情以及精心准备,为患儿实施“无痛结肠镜下直肠巨大息肉高频电治疗术”摘除息肉。虽然现代内镜下微创息肉切除手术已很成熟,但对于婴幼儿而言,手术并不简单。首先小儿麻醉用药和剂量都需严格验证和把握,手术过程中的力度把握和技巧也需要十分精准,小孩肠道壁薄且曲折,把握不好就有可能穿孔。再者,该患儿的息肉巨大,留给万主任的操作空间以及操作角度非常有限。更难的是,这枚巨大的息肉蒂小、基底部较广,又进一步增加了大出血的风险。
万成乐主任曾经成功地为多名患儿切除过息肉,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带领团队,细致分析、耐心操作,先用生理盐水分隔基底部和息肉,使用圈套器成功套住息肉根底部,阻断血管直至息肉头端缺血变紫,再利用高频电切术将息肉缓慢切下,最后用钛夹将息肉残端取出,手术成功。
息肉大小:1.8×2.0厘米
“我们很感谢消化科,谢谢医生给我们孩子做的手术,谢谢护士们给我们精心护理,小孩一看到穿工作服的医生护士害怕闹人,都是他们哄好配合检查的,省了我们不少事。我们之前在别的地方看,还说是肛裂,辛亏送来的及时,选择正确,才能好得这么快!”患儿家属十分感激。患儿苏醒后无任何不适症状“这个手术我们有经验,今年已经为5名幼儿进行手术。这个患儿才1岁多,是年纪最小的。她年纪小,息肉太大,位置又生长在肠腔的弯曲处,且小儿肠腔狭小,操作空间极度有限,手术过程需多次调整镜身选取角度,这也是一次挑战!”万成乐主任总结到。医院消化科通过近年来不断的探索和经验总结,像这样的病例已成功完成数几十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患儿年仅1岁多。
温馨提示儿童便血,家长应该警惕幼儿性直肠息肉!本病极易误诊为肛裂、肠炎等,父母若发现宝宝经常出现慢性、原因不明性便血,特别是带有血性粘液的便血时,需警惕有直肠息肉的可能,医院专科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肛门指检、肛窥检查,特别是电子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日确诊与治疗,让孩子健康成长。
知识链接
幼年性息肉是病理诊断,显微镜下息肉内为分化良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腺上皮分化成熟无异型增生,间质由大量肉芽组织构成,腺体呈不同程度的囊状扩张,贮有液体,故也称黏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90%以上发生在儿童,成人亦可发病。
小儿幼年性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为单发,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但亦有多发、位于近端大肠者。幼年性息肉病因仍不明确,主要有五种推测:慢性炎症刺激;慢性机械刺激;胚胎组织异位;病毒感染;遗传因素。无痛性血便是主要表现,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鲜血数滴,息肉可突然脱落而致大出血。患儿排便时一般无任何痛苦。
高位的大息肉可因肠蠕动受阻或蒂柄牵引肠壁而引起腹痛甚至肠套叠;低位的息肉排便时可将息肉推出肛门外,可见肛门处一红色圆形肿块,如不及时将其送回,可发生嵌顿坏死。患儿的全身情况通常无改变,个别高位息肉病儿的便血和粪便相混合,长期未被发现,可有轻度贫血。发现本病主要有肛门指检、肛窥检查,特别是电子结肠镜检查等。治疗本病首选内镜微创电凝切除,术后严密观察,预防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迟发性穿孔。如内镜下无法切除,可开腹手术,切开肠管切除。幼年性息肉为良性疾病。单发的幼年性息肉,电凝切除后即治愈,但不排除再发,如再出现便血症状,要复查结肠镜;多发的幼年性息肉或达到幼年性息肉病标准的,再发率高,要定期复查大肠镜。大肠镜息肉切除,主要风险有:息肉切除的蒂部再出血、息肉切除处肠壁损伤(可有腹痛、腹膜炎症状,严重的可迟发性穿孔)。
扫码手上白癜风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