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行业专家遗传性消化道肿瘤基因检测的前

文章来源:消化科_消化疾病_消化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0-9-20 17:10:33   点击数:
  

为了推进中国遗传性肿瘤的学科发展,年5月20日,华大基因在深圳召开了遗传性肿瘤高峰论坛。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多位在遗传性肿瘤领域建树极高的专家与会,多维度交流沟通学术前沿进展,共同探讨肿瘤遗传风险评估的规范化。会议期间,医院院长的单保恩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丁培荣教授以及中医院的张凯教授接受了的采访,三位专家就液体活检的意义和作用、遗传性肿瘤易感基因筛查、遗传性消化道肿瘤基因检测前景及方向作了精彩发言,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共同学习。

单保恩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常委

医院院长

河北省肿瘤研究所所长

河北省肿瘤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医院协会副院长

丁培荣主任医师、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肠胃外科学分会中青年委员

华南遗传性肠癌协作组副主任委员

《JournalofAnalyticalOncology》编委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编委

张凯主任医师、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防癌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青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北京健康管理协会监事长

北京肿瘤学会理事

国家癌症中心肺癌筛查早诊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筛查早诊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

致力于癌症早诊早治及肿瘤遗传咨询工作,主导制定北京市防癌体检专家共识。参与编撰《预防肿瘤学》等重要著作。

液体活检前景看好,与组织活检互为补充

单保恩教授:液体活检是肿瘤诊断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检测内容包括循环核酸、循环肿瘤细胞、蛋白标志物以及外泌体。外泌体由于分子量差别较大,分离非常困难,分子标志物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目前循环ctDNA和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在液体活检中发展最好。自年CFDA批准了CellSearch系统后,国内液体活检发展极为迅猛。

液体活检的灵敏度很高,当肿瘤细胞达10-个时,外周血可检测到DNA;达0个时,液体活检可检测到肿瘤细胞;达1微克时,可检测到肿瘤标志物;达1毫克时,可通过影像学诊断。以肺癌为例,CT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低剂量CT已成为肺癌的标准筛查方法,但仍有20%左右的假阳性率,会造成假阳性患者过度恐慌。因此,需要更灵敏、特异性更好的检查方法进行确认或补充。目前而言,液体活检当之无愧,但尚有不足,仍需更多研究来完善。

丁培荣教授:总体而言,液体活检非常有发展前景,特别是在肿瘤筛查、疗效检测、检测治疗后的继发突变等方面。然而液体活检即使是发展得很成熟,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组织活检,我认为二者应该是平行互补的关系。

林奇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确诊手段

丁培荣教授:林奇综合征在肠癌中占3%-5%,虽然相对比例不高,但绝对人群数量并不少。它有显著的临床特征,包括明显的家族聚集、多个部位器官受累及发病年龄较轻。与其他遗传性良性疾病不同的是,林奇综合征致病性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并非%发病。

林奇综合征的传统诊断方法有两种,包括阿姆斯特丹标准和百塞斯达标准,二者均有很高的漏诊率,分别为50%和30%。且百塞斯达标准极为繁琐,应用很不方便。现在林奇综合征的诊断是分子诊断,如果发现相关基因确切的致病性突变,则可诊断为林奇综合征。但分子检测时,有接近30%的患者存在意义不明突变VUS,此时判读与诊断要非常谨慎。

遗传性肿瘤易感基因筛查

张凯教授:实际上大多数肿瘤的致病突变并不清楚,而家族性遗传性肿瘤则是具有明确的致病性突变,所以对家族性遗传性肿瘤的检测,实际就是检测有无明确的致病性突变。家族遗传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几种类型的肿瘤,首先最常见的是结直肠肿瘤,接近一半的家族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有关,其次是乳腺癌,再者则是卵巢癌。

作为普通医务人员,首先需要了解哪些人(Who)应做基因检测,这就需要发现先验者。先验者一般具有这些特点:一、癌症多发(一人罹患多种癌症或家族内多人罹患癌症);二、发病年龄较小;三、相对少见。如30岁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就要考虑进行遗传性乳腺癌的相关检测,如BRCA1、BRCA2和TP53等。接下来的问题是应该检测哪些基因(What),是多基因组合还是单个基因检测?从科研角度讲,多基因检测可以积累中国人的数据,单基因检测则可降低成本、扩大检测人群、结果也相对容易解释。第三,家族性遗传性肿瘤检测阳性者,一定要有干预措施(How),如随访筛查及手术药物治疗等,降低患癌率。以上三者缺一不可。

丁培荣教授:林奇综合征的传统诊断标准漏诊率很高,现在临床常用的方法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都进行MMR蛋白或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的筛查,最大程度检测出需要干预的遗传性肠癌,这一点非常重要。

遗传性消化道肿瘤基因检测的前景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张凯教授:虽然家族性遗传性肿瘤只占所有肿瘤的5%-10%,但绝对人群数目很高,而家族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中,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相关的综合征接近一半,因此其检测特别有前景。未来要对临床医师进行教育,尤其是对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首诊医师进行教育。因为这几个瘤种高发且与遗传性癌症综合征联系较为密切,这样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家族性遗传性肿瘤,并给予充分的干预,减低携带者的癌症发生率。

单保恩教授:WHO报道中国食管癌占全世界52%,其中80%发生在高发区,如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河北省是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处于第一位的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学研究发现,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与遗传性明显相关,表现为外地迁入食管癌高发地区的人口,食管癌发生率并不增加;而高发地区人口即便迁移至外地,其后代食管癌发生率仍很高;同时食管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这说明食管癌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有关。未来作为河北省的肿瘤医师,应通过基因检测手段,发现与食管癌遗传相关的基因改变,从而更好的发现或预测食管癌高发风险人群,以便早诊早治,降低食管癌发生率和死亡率。

丁培荣教授:遗传性消化道肿瘤基因检测的研究方向,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从策略方面,对遗传性消化道肿瘤,特别是遗传性肠癌,都应进行系统性的分子筛查,如国内有些中心已经开展的MSI或MMR蛋白检测。国外目前正在进行肿瘤组织体细胞突变检测,同时以体细胞检测结果为指引进行胚系突变验证,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同时获得肿瘤驱动基因与胚系突变的信息,一次性完成对肿瘤预后、治疗敏感性、家系筛查方向的判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相应的检查。

第二,积累更多中国数据。现在对检测到的基因突变解读,更多是借鉴国外数据,很多时候检测到的突变意义不明的基因突变,则没有办法解读。这是因为遗传性肿瘤有明显的种族差异,而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不足够大,因此导致许多检测的突变在数据库里找不到可以比对的结果,只能暂时认为是意义不明突变。因此必需尽量积累更多中国自己的数据,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那些所谓意义不明的突变进行分类。

第三,提高医师对遗传性肿瘤的知晓度,只有临床一线医师知晓度增加,才能有更多的遗传性肿瘤患者得到正确诊断,才能够给他们正确的随访与积极干预。

本文来源:基因谷

以上内容版权属所有人,不做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敬请谅解。

点击进入我们的旗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vswto.net/xhjbkp/22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