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消化科_消化疾病_消化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0-12-28 17:51:36 点击数: 次
[摘要]目的:分析嗜酸性胃肠炎(EG)的易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方法:对1例EG的临床表现、医技、生化检查等进行分析EG诊断标准。结果:EG为少见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多数临床医师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加之内镜活检率低,腹腔镜、小肠镜检查不普及,导致诊断困难,容易误诊。结论: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EG确诊的关键,但需内镜下多点、深挖活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以消化道表现出现时与EG难以区分.需长期随访。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临床极少见,以胃肠道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壁水肿增厚为特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和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临床误诊率高。今我科收治了1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诊断不明病人经多科室联合后病理检查确诊EG,现结合文献分析易误诊原因,以减少EG误诊。1病例资料女,34岁,以“间断性上腹部疼痛7天”为主诉入院。于7天前进食后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呈阵发性,伴腹胀,纳差,无恶心、呕吐、发热、腹泻、黄疸、咳嗽、咳痰等症状,先后于诊所及我院门诊给予治疗(用药不详),上述症状时轻时重,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查胃镜: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以“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收住我科。既往近2年来先后因上腹部疼痛就诊于我院及医院住院治疗,均未能明确诊断。查体:T:[36.5]℃,P:[83]次/分,R:[21]次/分,Bp:[95/68]mmHg。无贫血貌,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部柔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无液波震颤,无振水音,无腹部包块,肝、脾脏肋缘下未触及,墨非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肾未触及,无肾区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4次/分,无气过水音,无血管杂音。心电图:正常心电图。胃镜: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0.24×10^9/L↑。中性细胞比率37.60%↓。嗜酸性粒细胞3.57×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34.90%↑。血沉(ESR)22mm/h↑。总蛋白(胸腹水)47.8g/L↑。免疫球蛋白M(IgM)测定0.g/L。初步诊断:慢性胃炎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3:焦虑状态。入院经治疗给予保护胃黏膜、抗焦虑、抗忧郁、镇痛等药物应用治疗并完善相关检查。但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腹部绞痛,给予对症治疗后仍不能得到缓解。经闫国建主任会诊后考虑嗜酸性胃肠炎(EG),进一步完善:CT检查(16排):全腹部.(平扫):1、胃窦部胃壁增厚,水肿?建议进一步检查2、盆腔积液;3、左侧附件区异常密度影,请结合超声检查。盆腔积液病理涂片:可见多数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无痛电子胃肠镜:嗜酸性粒细胞胃炎,病理诊断:(胃)黏膜慢性炎伴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确诊为嗜酸粒细胞性胃炎,给予泼尼松3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第3天腹痛症状明显减轻,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0.33×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5.70%↑。继续治疗5天后出院,出院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出院15天后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10.30×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80%↑。血沉5mm/h。下腹部超声(检查号:US)盆腔积液消失。继续随访观察。2讨论2.1发病原因、本病病因不明,50%病例有个人或家族的变态反应史,如食物过敏、哮喘、敏性鼻炎等,有些患者进食某些特殊食物后,血中IgE水平升高,并伴相应症状,故认为本病与进食特殊食物过敏有关。EG可能是一种与过敏体质、机体免疫状态以及遗传等多因素有关的疾病。2.2病变部位EG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道通常累及胃和近端空肠,本例经检查证实病变累及胃窦、近端空肠。2.3临床表现EG以30—50岁多发,男性略多于女性,病程可达10年以上,约80.0%病例有胃肠道症状,表现为上腹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发作无规律性。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可伴有腹泻、腹胀、恶心、呕吐、柏油样便或血便、体重减轻等,部分患者病程中出现皮疹。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反酸、嗳气、呃逆,若病变在食管还可表现为进食梗阻感,部分患者出现腹水甚至小肠梗阻。腹水涂片细胞分类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有助诊断。2.4临床分型EG的临床表现与嗜酸粒细胞浸润部位及病变深度有关,胃肠道外表现较为少见。将本病分为3型:①黏膜病变型:最为常见,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为特点,可伴贫血及蛋白丢失、湿疹、鼻炎等。病理检查见黏膜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②肌层病变型:较少见,以浸润肌层为主,胃肠壁增厚、僵硬,出现幽门梗阻、肠梗阻症状。③浆膜病变型:发生率低于10%,以浆膜层为主,浆膜增厚,并可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引起腹水及腹膜炎,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以上3型可单独出现或混合出现。2.5诊断标准年alley提出EG诊断标准为:①存在胃肠道症状;②活检病理提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一个以上部位的嗜酸粒细胞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嗜酸粒细胞增多;③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以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Crohn病、淋巴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Menetrier病等。④病理改变为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弥漫或多灶集聚,每1个高倍镜视野大于或等于20个嗜酸粒细胞,不伴有其他炎细胞浸润。本例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6误诊情况EG临床首诊误诊率可高达%,常误诊为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胰腺肿瘤、腹腔结核、胃癌、胆道蛔虫症、肠虫病、胆囊炎等消化道常见疾病]。2.7治疗与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国内学者普遍张以保守治疗为主。首先是脱离过敏源,停止进食或接触可能的过敏源后,部分患者可治愈。国内外报道本病激素治疗效果好,但有复发的可能,复发后激素治疗仍然有效。因此,EG患者可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短程治疗,一般每日应用泼尼松20—40mg,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泼尼松治疗无效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目前认为本病预后良好,未见恶变,偶有死亡。总之,EG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易误诊,对经抗感染、抑酸、解痉等疗效不佳者要想到EG的可能,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值或绝对值升高对本病的诊断有很强的提示意义,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但需内镜下多点、深挖活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