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消化科_消化疾病_消化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1-10-4 16:36:29 点击数: 次
?概述:黄疸是一种体征,可发生在多种疾病;化验检查提示血清胆红素升高;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发生黄染;不同疾病导致的黄疸的治疗及预后完全不同。疾病定义:黄疸(jaundice)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正常范围17.1~34.2μmol/l)超过正常值而肉眼未能观察到时,称为隐性黄疸。当胆红素水平超过34μmol/l时,临床上出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需要注意的是,黄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特征,可发生于多种内科和外科疾病中。中医中药治疗??:茵陈、青蒿、栀子、郁金、海金沙、鸡内金、白茅根、鱼腥草、知母、茯苓、泽泻、车前子、丹皮、赤芍、番泻叶、黄柏、滑石等中药配伍!??注意:不要擅自抓方吃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辩证后确诊对症进行治疗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中医临床治疗:肝俞、水沟、膈俞、三阴交、章门、中脘、肺俞、合谷、胆俞、公孙、足三里、命门、天枢、脾俞、阳陵泉、阴陵泉、太冲、中冲、少冲、至阳、大椎、涌泉、内庭等穴位配伍!??注意:必须辨证论治不要盲目针灸,对症下每一根针,补泻得气很重要。疾病类型:一.按病因学分类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二.按照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以非结合型胆红素升高为主或以结合型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病因:黄疸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根据病因学可将其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四类。基本病因:一.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①.可引发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的疾病,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可引发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二.肝细胞性黄疸各种使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三.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内性①.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②.肝内胆汁淤积: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如氯丙嗪、甲基睾丸酮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肝外性肝外性胆汁淤积可由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所引起。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本组疾病临床上少见。??诱发因数:①.某些药物、感染、叶酸缺乏、代谢紊乱状态、进食蚕豆等可诱发溶血性贫血,进而诱发黄疸。②.应激、禁食、劳累、饮酒、药物、感染、精神压力、月经和妊娠等有可能诱发遗传性疾病导致的黄疸。症状:???主要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体液的黄染。典型症状:①.溶血引起黄疸皮肤呈柠檬色。②.肝细胞性黄疸呈浅黄色或金黄色,可伴有皮肤黄染。③.胆汁淤积性黄疸呈暗黄、黄绿和绿褐色,并可有皮肤瘙痒、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伴随症状:不同类型疾病出现黄疸时可能存在不同的伴随症状,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①.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②.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夏科氏(charcot)三联征,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③.黄疸伴肝大。若为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④.黄疸还可伴随胆囊肿大、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专家提醒:黄疸患者的饮食中应当避免摄入难以消化代谢的食物或饮品:如精致的人工碳水化合物,这里大部分是指包含有精制糖的食物或者饮品,如苏打水、面包、意大利面等。熏制食品、罐装食品,这些食品中通常含有过量的防腐剂,包含有硝酸盐、硫酸盐等成分,这些成分均会导致消化困难。生鱼类或者未完全煮熟的鱼类贝类,里面含有毒素、细菌、寄生虫等,都会增加肝脏负担,使病情更加严重。油炸、油腻食品,精制奶酪、全脂牛奶或酸奶,这些均会导致过量脂肪在肝内堆积,也是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更会加重黄疸现象。孙氏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