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物业行业几大热词如雨后春笋涌现而来,上市、收并购、城市服务、智慧建设、多元发展等,一时间仿佛看到了行业大变局,物业变成了一个香饽饽。
物企上市后,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高富帅”,风光无限。可冷静看下,如今已上市的四成企业股价下跌,市值分化日益明显,这其实已经是一种信号,资本开始做选择。
物业公司,拼的到底是什么?
01
市值分化
“长大”的同时“变强”
才可获得更高收益
截至7月初,已上市物企突破48家,就目前递表情况来看,预计年内上市物企数量将超过70家。更多的物业企业还在摩拳擦掌,但我们注意到,港交所已经提高了物企上市门槛,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后续上市没那么容易了,已经上市的也不是万事大吉。虽说站在风口都能飞起来,但风停了之后,还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1.规模推高市值,格局分散下物企争相“长大“
规模不是万能的,没有规模是万万不能的,市值和规模存在正相关性。亿规模、10万+物企,TOP30集中度16.56%,这组数据鲜明的对比,不难发现鲜有行业如物业这般规模庞大,却格局分散。TOP10平均在管面积.5百万㎡,TOP11-20为87.6百万㎡。可见在这巨大蛋糕面前、企业正在强势整合,加速上升。
物业管理虽然会受到地域性的影响,或者因领域广阔专业度要求高有所限制,但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物企对规模的向往。
规模提升之一“拼爹”,地产公司稳定的业务输入是物企长期发展的天然优势,先赢在了起跑线上。
规模提升之二“拼钱”,不得不说收并购是让物企既能在短时间内纵向生长,又可以横向丰富管理业态的最好方式之一。今年上半年物业行业收并购总额已经超过去年的全年,最大的收购案当属碧桂园48.5亿收购蓝光嘉宝部分股权。
规模提升之三“拼自己”,走向市场化路线,修炼内功,把自己扔到市场上,让市场做选择。
年物企通过收并购及市场拓展增加规模的比重已超过百分之五十。市场化是未来重要的方向。无论是鲸吞式的发展,还是大鱼吃小鱼,甚至大鱼吃大鱼,有的吃一定不是坏事,吃的虽然痛快但也要注意是否会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高质量的增长,变强才是硬道理。
2.盈利证明实力,赚钱才是“变强“的硬道理
定义变强是多维而并非一维的事情,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能否“赚到钱“。企业走势向上,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盈利起到关键作用。从市值分化中也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和估值有着强相关性,盈利能力良好更获得获资本认可。
而盈利只是一个结果,还是要剥开它,探寻下背后是什么以及如何做到。其实不难理解,盈利就是开源,结合市场、结合已有资源,赚取更多的收益:第一,提高服务品质、升维服务内容,进而提升盈利空间。第二,通过符合业主真实需求,解决客户真实痛点的增值服务提高收益。第三,利用科技化的手段把品质提升、增值服务落地进而变现,把盈利送上快车道。
估值与利润增速呈强关联性
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物企虽坐拥巨大管理规模,厚土广野,却因服务品质、利润结构不佳等因素,导致其大而不强,市值低迷。
02
品质为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代物业服务与传统物业服务有着巨大的不同,其一,现代物业业态丰富,从过去的住宅物业变成住宅+非住模式。其二,从对业主单一的服务演变成业主、企业客户、政府等更多角色的服务。其三,从普通的四保一服变成了全产业链、全周期的服务。
行业在加速发展,对物企提出更高更快的成长要求。变化面临挑战,挑战带来机遇,破局之道就是拿捏好“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对服务对品质的坚守,变化的是更加深化的服务品质提升,并且不断突破能力边界从物管走向资管服务。
招商积余以服务品质为核心,打造的“沃土云林”生态圈模式就是在坚守中不断提升服务的很好案例,代表基础服务的“沃土”,平台增值服务的“云”,专业服务的“林”,在科技的助力下,相互滋养,为客户提供全业态、全场景、全价值链服务。
物业服务内涵愈渐丰富,品质要求提高
1.做好标准服务,严格打好基础牌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物业的基础服务就是做好了大家不容易看到,做不好就很明显的“费力不讨好”的服务,当然也不乏格外优秀光芒难以被阻挡的团队。但无论如何它就像房屋的地基,服务标准是对业主的交代,也是对自己的交代,更是未来盖起高楼大厦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没有基础服务,其他的都是空中楼阁,投机主义。
如何做好标准服务?从标准制度来讲,根据不同的业态进行不同的服务配置,如高层、小高层、叠拼、别墅,物理硬件不同、客群不同,服务的标准肯定不同,将服务产品化,制定标准化的服务细项。如龙湖物业的个服务细节,30°微笑角度、23°躬身倾度、深夜10点后园林灯光调暗30%。万科物业的11项服务要求,人过地净,雨后无积水、电梯维修零打扰等等,细节体现标准。从组织架构上来讲,不同项目安排什么样人员,何如配置,都有标准,这就不光是将服务产品化了,甚至将人和项目都产品化了。
同时,为了组织的有效运转,员工、干部的躬身入局很重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
比如,招商积余的干部轮岗制度,让总部的职员、干部深入项目切实感受,针对各个岗位轮岗工作。目的是深入了解一线情况,换位思考工作,紧抓品质,提升决策依据,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儿,看得清就会做得好。
2.提升服务温度,学会打出关键牌
打好了基础服务的地基,真正容易给业主留下深刻印象,让好感度从六十分到八十分的就是有温度的服务,标准会变麻木,惊喜更能加分。
例如,万科物业管家帮助出差的业主喂养宠物;绿城物业每周一次的独居老人拜访;而招商积余不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建成近40年的滨海花园翻新改造,提升小区环境品质、工程品质,将老旧社区焕发新活力,承担社会责任,大力提升服务温度。
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从富足变成了有志,从个体享受变成愿意互动,从单一空间转向多维空间,对服务的要求也更高,这也是彰显物业服务能力,为品质加分的绝佳机会。
3.从物管到资管,实力打出炸弹牌
业主的需求不断提升,对物业服务的依赖也更加显著。物业服务不光只停留在人的服务和物的管理中,也升维至对资产的管理。其一,住宅场景中公共资产的管理,如社区广告点位、社区空间、场所经营等;其二,住宅场景中业主资产的管理,如业主的房屋租售、车位租售、房屋配套及装修等;其三,非住场景中的资产管理,如写字楼物业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融合,商场的商业运营等等。
例如,万物云的第五空间负责社区公共资源经营管理,收购华语传媒等公司补充自身能力。碧桂园服务成立房产经营机构“有瓦”,龙湖物业成立智慧服务租售中心“塘鹅”,专注房屋租售业务。招商积余的大物业、大资管战略,年在管商业项目达26个;华润集团也开始将商业运营独立出来,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做好了标准、提升了温度、升维了服务,就该腾出手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了。
03
增值为源,何以突破瓶颈
唯有源头活水来
传统物业服务毛利低同质化较高的特点,业务增长主要依赖在管面积提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市场规模具有天然的瓶颈。打好品质牌之后,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就需要找一些路子去增加手中的筹码了。
增值服务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收入,互利共赢。但仍要注意增值服务本质还是服务,增值服务是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同时达到自己目的的业务,不可不顾大局,更不可饮鸠止渴。
1.市场驱动下,社区增值服务利润不断跻身前列
在市场的驱动下,服务种类逐渐分化,增值服务逐渐显现,发展出很多契合中国社区形态和房地产运作模式的增值服务类型,孕育出了各类提升品质获得利润的服务。从百强物企的数据可以看出,社区增值服务占总营收比例逐年增高。虽然目前占总收入仅在20%左右,但可以贡献近50%的利润,可以看出社区增值服务能量的巨大。同时差异化的服务对公司利润的增长显得更为重要。
社区增值服务更是突破利润瓶颈关键
注:企业公告,中指院,明源地产研究院整理
2.利润虽高,但要门当户对择优而从
高毛利率使增值服务成为众多企业的核心业务,增值服务虽好但是不能贪图,还是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品类区别布局。外包模式,无需投入过多资源,可充分发挥线下流量端口作用获取利润,做轻拿收益。自营模式,可自由选择发展方向,便于把控服务品质,做重建壁垒拿溢价。
按服务品类来看,门槛低、市场供给充足、需要渠道进行导流的品类如社区零售、社区家政等更适合外包为主自营为辅。有专业壁垒、服务溢价空间大、毛利率水平高如租售经纪服务、养老服务、美居服务更适合自营为主外包为辅。
综合看来还是要结合自身优势、不同品类、企业特征这三点来进行增值业务的布局,做规模还是做溢价,做自营还是做外包,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
3.物企布局差异尽显,不离其宗的是业主真实需求的满足
经过几年的大爆发,现在各物业公司的增值服务已经非常丰富。涵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包括养老托幼、医疗健康、房屋维护等多元化服务。不仅包揽房子的全生命周期,还包揽业主的全生命周期。
例如,碧桂园服务打造生活全周期服务,把线上和线下拉通。FSV,根据国外居民居住分散的特点,把服务聚焦在对物的服务上,从社区公共设施的服务不断衍生为住宅的保险修复、房屋检查、消防等物的丰富服务。
招商积余选择将服务做得更加聚焦、更加细致。其推出的招商到家汇,将线上服务平台深入打磨,包括贴近业主生活的线上商城,丰富的品类高达了种,且各品类商品多样,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同时到家汇也提供细致入微的到家服务,为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小”麻烦提供帮助。截至年上半年,线上商城交易突破3亿,同比增加7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满足客户需求,真正的做深做透使得到家汇发展势头迅猛。
04
科技为路,要想富,先修路
品质提升也好,增值服务也罢,想抵达成功的彼岸,就需要一条快速的通道—数字化。在政策、资本的外部驱动下,在规模发展、多元经营的内部需求下,在品质服务、提效增收的实际收益下,数字化显然是现代物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已成为拉开企业差距的关键因素,当下就是布局的最好是时机。
1.科技是落地服务的最佳工具,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数字化是全面加强物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规模发展的基础、品质提升的抓手、增值业务的工具、非住经营的要求。业务增加了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工具,甚至连跑冒滴漏的现象都难以应付,利用好数字化这套工具,提前布局,事半功倍。
2.科技助力物业运营、当下就是布局的最好的时机
物业数字化看似内容繁杂,总结来看,大致起到以下重要的作用,第一,数字赋能物业管理,如设备设施、业财一体化等。第二,业主的线上化服务,如自助缴费、报事报修的日常服务,送水到家、商城购物的生活服务,房屋租售、车位出租的资产服务。第三,提升社区品质和业主生活体验的AIoT服务,如智慧车行、智慧人行。
数字化建设达到员工数字化、数字化员工、数字化管控的目的。按照实际需求,有节奏的部署数字化方案是发展的关键。物企应该重点发力将科技与实际业务场景融合,将技术和平台交给数字化基因的专业机构,强强联合。集百家之长,为企业规模的增加、盈利能力的提升各显神通,共同推动行业走向更加辽阔而美好的天地。
科技赋能传统物业数字化转型
小结:物业热潮依旧,物企跑马圈地争相上市,可上市之后大部分资金却用在了扩大规模的收并购上,对业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