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1月21日,星期四,晴转多云,-13℃~-6℃,相对湿度:20%~50%,偏北风4~5级增强到5~6级。经过了一番嚣张的表演之后,冷空气终于乏力了,就连“大寒”节气的到来也没能激起它的活力。
穿衣指数:8级,适宜穿着厚的羽绒服、裘皮大衣等隆冬服装,戴厚的围巾、帽子和手套。
风寒指数:7级,天气寒冷,最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出门要注意御寒保暖,带上厚围巾、手套、帽子和口罩等。
感冒指数:5级,请您和您的家人特别注意采取好防范措施。
洗车指数:4级,不太适宜擦洗汽车。
1月22日天气
多云转阴有小雪
-16℃~-9℃
相对湿度:20%~60%
偏北风5~6级增强到6~7级
1月23日天气
阴有小雪
-16℃~-13℃
相对湿度:35%~60%
偏北风6~7级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连人养生要记住这几点!
专家:
中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吴丹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
1月20日,我国进入大寒节气,俗话说,“进入大寒,冻成一团”,意味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养生要记住这几点就够了,很多人都把它背下来!
1大寒吃酸——护血管中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吴丹明介绍,在最冷的时候,食补时要遵守“少辛多酸”的原则。适当吃酸性食物却对心血管很有益处。尤其大寒前后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心肌梗塞、脑卒中的发病率均达到全年较高水平。而酸性食物比如醋能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发生。
酸性食物除了醋外,还包括富含维生素C的苹果、橘子等偏酸性食物。
2生姜泡脚——祛寒气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入睡前用热水泡泡脚,泡脚时加点生姜,生姜能够刺激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于怕冷、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有很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用生姜泡脚并不是将生姜放入热水中泡一会儿,而是一般取15-30克的生姜(约为中等大小的姜半块),将其拍扁,放入锅中,加入小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上10分钟左右。煮好后,将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觉到烫为宜)。泡脚时水要没过踝部,最好边泡边搓双脚。
3做安眠枕——安睡眠大寒节气,为了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尽可能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补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护自身的阴气。睡眠不好的人不妨做个安眠枕,
安眠枕做法:
取炒枣仁克、黑豆克、煅磁石克、决明子克,将诸药打碎混匀,用纱布包裹缝好,做成薄型枕芯,置于枕头上面。
该药枕具有滋阴潜阳、补肾填精、安神定眩的功效,适用于阴阳两虚、肾精不足的失眠患者,主要症状为精神萎靡、体倦乏力、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耳鸣多梦、健忘心悸等。
4吃点苦味——增食欲大寒节气,为肾经旺盛的时节,而肾主咸,心主苦。从五行角度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因此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以保心肾相交,阴阳平衡。
可选择一些苦味的蔬菜,比如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这些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增进食欲、消除疲劳等多种功效。
5冷水搓鼻——防鼻炎天冷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在最冷的季节,晨起不妨用冷水搓鼻,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6大寒进补——分年龄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适当食补,增强体质,有助平稳过冬。
天越冷,小儿越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护卫屏风膏可补气护卫,健脾保肺。
生黄芪克,炒白术克,防风、桂枝、炒白芍、生甘草、阿胶各60克,生姜、大枣各30克,蜂蜜克。洗净、浸泡片刻,水煎取汁,共煎三次,三液合并,文火煎煮片刻,加入打碎的阿胶,待阿胶熔化后再加入蜂蜜收膏。每次10克,冲饮或调入米粥中服食,每日2次。
牛肉有些厚腻,但跟金橘一起煨,既可以消除这种感觉,提升口感,还有温肾祛寒、润肺定喘之功效,适用于中老年人冬季常吃。
肥瘦牛肉用清水洗净切成大块放入锅内,加清水烧开撇去血沫,再放入金橘、泡黄豆及姜、料酒各适量烧开,改用小火炖至肉烂豆酥,加胡萝卜再煨致烂熟,放味精、葱花、精盐调味即可食用。
老人体质虚弱,稍遇风寒便极易感冒,可试试常服点参枣汤。人参3克,大枣8枚,加水一同煎(水沸后煎5分钟),枣熟饮汁食渣,可分两次服完。也可先将大枣撕成碎块,以鲜开水浸泡,加盖闷10分钟,即可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