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指的是经血生化和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近年来,消化不良发病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广东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显示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为19.8%。目前,本病的西医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亦无疗效满意的治疗手段。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消化不良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古籍没有消化不良这一病名,多将其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其中痞满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最为相似。
该病的发病多与饮食、精神因素有关系,认为脾虚是其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诸症的原因。因此脾虚是本病的病机关键,补益脾胃应贯穿本病整个治疗过程。以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脾胃虚寒这五种证候最为常见。
消化不良虽说重在预防,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因此,当发生消化不良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暂停进食,实行“饥饿疗法”。
禁食一餐或两餐酌情而定。禁食期间可根据口渴情况饮用淡盐开水,以及时补充水和盐份,也可饮用糖+盐水,因为糖可迅速吸收,不至增加胃肠负担。如无需完全禁食时,则减量进食,或只吃易消化的粥类加点开胃小菜。这样使胃肠感觉轻松舒适,消化不良易于矫正。
二、较轻微的消化不良,或仅仅是一时性过饱,可采用饭后散步,腹部轻柔按摩、1-2小时后参加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增强身体热量的消耗,尽快消除消化不良现象。
三、健脾疏肝,增强消化吸收功能。
胃肠动力异常是发病机制之一,而中医认为胃肠动力紊乱与中医“脾”、“胃”的气机失调关系密切。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是一升一降的对立统一运动,使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脾气主升,不仅能助胃进—步消化,还能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津液。脾气健运是胃肠正常运动的先决条件,而胃气通降则是脾能升清的重要保证。脾胃运纳升降的平衡一旦遭到破坏,脾胃气机出现升降不及或升降反作,则可直接导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而胃肠运动功能正常与否,一方面与脾胃的气机升降直接相关,另一方面还与其他脏腑的功能紧密相连,两者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
绿秀养生建议,有消化不良的读者应该抓住冬病夏治的好时间。疏肝!健脾!养胃!6月13日开始,至9月1日之间,每日使用理容露3号滴肚脐并顺时针按摩腹部,足三里贴、神阙贴两个穴贴膏调匀后贴于神阙、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等穴,同时可根据消化不良严重程度选择1-2个疗程的健脾养胃养护套及疏肝理气养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