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国肝癌内科协作组巡讲首站于上海顺利落幕,30余位肝癌内科专家齐聚一堂,聚焦肝胆肿瘤前沿进展,就内科科室建设、科研发展等主题展开了充分的探讨与交流。同时,本次活动也进行了同步直播,获得了热烈反响。
众所周知,肝癌是发病率第五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我国作为肝癌高发国家,肝癌患者约占全球的47%。在过去系统治疗发展缓慢的时代,肝癌的诊疗一直以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等局部治疗为主要手段。随着以仑伐替尼为代表的肝癌系统治疗药物陆续获批,内科系统治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为搭建肝癌内科学术交流平台,加速肝癌内科临床、科研、数据等资源共享,激发内科专家肝癌学术及科研热情,提升肝癌系统治疗规范化诊疗水平,中国肝癌内科协作组应时而生。
中国肝癌内科协作组由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及北京朝阳区预防医学会共同发起,由全国肝癌内科领域翘楚李秋教授,李鹤平教授,王理伟教授,徐建明教授共同牵头,融合“大内科”概念,集结肿瘤内科,肝病科,感染科,消化科,放疗科等注重肝癌诊疗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中坚力量,通过定期学术会议,针对肝癌系统治疗新进展,新指南,新共识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共同探讨肝癌系统治疗规范方案,加强院际互动,协力合作,共同推进肝癌内科的发展!
中国肝癌内科协作组首场巡讲于7月11号在上海启航,本站巡讲由上海交通大医院王理伟教授,医院李秋教授担任主席。大会还邀请到了华东地区内科领域的科室带头人及中青年专家共计30余位线下参会。海军军医大学医院胡和平教授,医院杨益大教授,医院陶敏教授,医院赵卫峰教授,海军军医大学医院万旭英教授,医院潘红英教授,上海中医院卓蕴慧教授共同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聚焦前沿,共识领航”和“协作引领,开拓希望”两个篇章。在第一篇章,海军军医大学医院的袁振刚教授就年肝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将近年来靶向药物的疗效数据,获批情况等进行了盘点,强调了肝癌系统治疗应以靶向为基础。同时,袁振刚教授也表示,新药物和治疗方式不断涌现,有关各种分子靶向药物最佳给药方法、剂量强度、用药终点探索、不良反应类型程度以及防治措施等,都需要进一步密切观察和积累证据,以完善用药细节和注意事项。后续共识专家组也将据此对本共识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
来自医院的单建贞教授将年ASCO肝胆肿瘤研究分为中晚期肝癌局部治疗进展、晚期HCC一线系统治疗进展、胆道肿瘤一二线进展三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讲解。单建贞教授在总结中表示联合治疗依然是晚期HCC中的理想方案,新型组合层出不穷,以仑伐替尼为代表的TKI联合IO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期待LEAP的中期研究结果。靶向联合免疫方案在不耐受化疗的胆管癌患者(一线或经治)均可能成为新的选择。同时,单教授也指出HAIC未来是否能突破或部分取代当前的局部治疗,值得思考。
来自医院的沈洁教授分享了肝癌科室建设和科研的经验,不同于其他的肿瘤科,医院肿瘤科开展放疗多年,放疗联合系统治疗的方案为患者带来了较好的生存获益。医院正在研制的新抗原纳米疫苗引起了现场专家的强烈兴趣,沈洁教授指出与传统裸肽皮下免疫相比,将抗原肽与佐剂采用纳米粒子负载后再进行皮下接种,可将新抗原反应性T细胞的数量提高近30倍,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树兰(杭州)医院的朱梦飞教授就乐卫玛(仑伐替尼)快速起效,稳定获益,高效缩瘤三大特点,进行了详细讲解。此外,还引用了陈进宏教授近期发表在hepatology上的文章,解读了仑伐替尼增敏PD-1的机制。从数据和机制的双重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乐卫玛(仑伐替尼)是肝细胞癌系统治疗一线基石之选。
进入靶免联合时代,患者的不良反应管理决定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的依从性。医院吴国清教授就肝癌联合诊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血管瘤等的分级及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还加入了自己临床的经验与体会,为现场专家带来了有力的参考。
最后,医院的赵鹏教授分享了一例术后复发的晚期肝癌患者采取TACE联合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治疗获得长期生存的病例,强调了综合治疗及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聚焦前沿协作引领
中国肝癌内科协作组巡讲继7月11日上海站,还将分别于8月7日、22日、28日于成都、北京、广州陆续开展,在学术高地传递前沿学术信息。此后,将甄选位专家正式组成百人协作组。伴随后续活动的持续推进,肝癌内科协作组将进一步整合前沿技术成果,借助多学科合作推进规范化诊疗,打造成为资源共享,学科共进,领域共赢的协作平台。主席王理伟教授和李秋教授表示:欢迎更多专家同仁加入内科协作组,共同努力为肝癌患者带去更多的生存获益,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将癌症五年生存率提升15%”的大目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