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消化科_消化疾病_消化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4/8/6 15:10:18 点击数: 次
前些时候,四川首个“机器人护士”医院正式上岗。消息一出,立刻引爆了网络,一时间,“人工智能是医学发展的加速器”、“医院发展的新引擎”等多种认知开始被更多的人所了解。11月26日下午,由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指导,成都商报四川名医主办,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院长论道》医院专场如期拉开了帷幕。医院院长邓绍平、副院长曾俊、机器人微创中心主任王东、消化内科副主任刘晓岗先后上台,就人工智能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到场嘉宾展开了深度探讨。邓绍平院长:人工智能能给医生带来什么?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直到现在,仍然还算是一个新兴概念。具体有多新?“实际上,人工智能这个理念提出来到今天,也就大概60年。而真正重视,是最近几年。”邓绍平院长说。随后,邓院长谈到,在其它领域的一些应用,人工智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比如机器学习,比如阿尔法狗。但他认为,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一样很广。他说,首先是大数据,包括一些算法、框架、计算能力等;第二是在一些感知和认知方面,包括对语言、图像的处理;而其它诸如药物研发、辅助诊断,以及健康管理,还有医用机器人、穿戴设备等等,都涵盖其中。“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非常巨大,可以说不亚于,甚至是远远超过过去几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冲击。”邓院长掷地有声的发言让到场嘉宾多少有些惊讶,甚至一部分人脸上浮现出了疑问的神情。但邓院长接下来的介绍让或惊讶或不解的人们渐渐恍然。他从国外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展开,讲到我国人工智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再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内容有趣而深入,逻辑清晰而严谨。接着,邓院长抛出了一个既有趣又实际的问题:人工智能能给医生带来什么?“人工智能与人的大脑相比,要更高效,不管是检索特征,还是识别图像,其优越性都非常突出。”邓院长谈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除了看病难、看病贵,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医疗的同质化水平比较差。大医院医院的水平差距很大,而这个差距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的。”邓院长诚恳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近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让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得到解决。人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确实能够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标准化的对治疗指南的推广,这会起到一个革命性的作用,真正地帮我们缓解老百姓看病难、不方便的问题。”邓院长的说法令到场嘉宾频频点头。在演讲尾声,邓院长又抛出一个问题:人工智能能代替医生吗?随后,他自己否定了这个问题:毫无疑问,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医生。但它能对我们的医疗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最后,邓院长说:“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改变自己,抓住机遇,拥抱未来。我认为,医学人工智能在四川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希望大家能共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曾俊副院长:人工智能助力急诊医学的未来曾俊副院长从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的战绩说起,“人工智能,现在已渗透到了包括经济、空间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医学等各个领域。而医疗领域中,又包括新药研发、辅助疾病诊疗、健康管理、医学影像、决策支持、医院管理以及相应的设备、康复领域等等。比如这是大家熟悉的,达芬奇机器人。”曾副院长一边将人工智能涵盖的领域娓娓道来,一边向到场嘉宾介绍资料图。“这医院,他们借助人工智能在CT针对肺部小结节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0%,达到主治医生的水平。”曾副院长指着资料图说。“不仅如此,我们的合作伙伴芬兰,将人工智能用于老年人的管理——他们的人工智能系统会对所有老年患者进行检测,当其患病时,随时都有专业队伍进行上门服务。这种操作能够减少住院的昂贵花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资料图换到芬兰方,曾副院长的讲解里似乎隐隐透着一些期待。他接着说,“我们的核心问题,一定是人工智能要服务于临床。比如一些图像的识别技术,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我们的诊断距离就会提高。一些疑难疾病,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同时在学习方面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但是,”曾副院长话锋一转。“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充满人性光芒的医学从业人员。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医学一定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是治愈和帮助,更是安慰,这种人性的光泽永远不会失去,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而医院急诊领域的应用,曾副院长介绍说:“今年8月,我们发布了与芬兰方共同研发的大型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管理系统。四川经历过不少大型突发事件,每次事件发生后,我都感到十分混乱。而这个系统,能够实现语音录入、检伤分类、信息储存——包括影像信息、生化信息等诸多操作;还能分析天气、地理位置,进行智能化的转院提示;甚至还可以根据现有病例资料作为诊断矩阵的标签,进行智能分诊,大大缩短患者等待的时间……“曾副院长的发言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台下掌声一片。曾副院长最后说道:“今后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打造我们的智能急诊科,针对一系列的危重症进行全面优化,这将解决一大批急诊医疗的难点和重点,包括重症感染生存率方面。人工智能早已无处不需,智能无处不在。我们要用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它,用欢迎的态度接受它,用积极的态度完善它,用科学的态度提高它,用理性的态度去使用它,使之成为医学进步与发展的帮手而非‘敌人’!“王东:机器人手术的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主任,就在今年11月17日,他在第四届亚洲机器人大会中国达芬奇手术十万例庆典上,获得了代表最高荣誉的“机器人大师”奖。王东在演讲伊始,坦诚自己有一点“小紧张”。就在台下与会者以为这位主任或许不善言辞时,说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他突然变得神采奕奕,口若悬河。王东介绍说,“我是一个达芬奇医生——就是操作达芬奇机器人进行手术的医生。”随后他向与会者展示着大屏幕的图例:“机器人手术系统分为三大组成部分,第一个是医生控制台,这是医生操作的主要阵地。它最大的亮点是可以实现远程手术。医院也安装了达芬奇,医院手术台上操作达芬奇,医院里,通过光纤传输信号完成手术。”王东接着介绍道:“达芬奇机器人的手术范围非常广,只要是体腔,比如腹腔、胸腔、宫腔,甚至甲状腺,都可以用达芬奇来做。它其实就是一个能够帮助医生的、高端的手术工具。”医院达芬奇机器人的使用状况,王东说:14年9月,省医院引进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9月9日完成第一台手术。到今年10月31日,省医院已经完成了接近例手术。医院达芬奇机器人在临床和学术上的发展情况,听得台下与会者频频点头。在演讲最后,王东说:“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平台,与大家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我坚信,机医院,已经不是未来,而是基本已经到来了。”刘晓岗:人工智能在分级诊疗中的应用设想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刘晓岗。出乎意料的是,他一上台,先说出了自己内心的一个“反转”:“我大学毕业后,一直想做外科医生,但我做的却是消化内科的工作。”台下与会者有些惊讶,但刘晓岗马上又进行了一次“反转的反转”:“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消化内科的未来也很好。”接着,刘晓医院医院医院进行了对比。前者人满为患,后者门可罗雀。刘晓岗也适时地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近年来,我们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医院数量并未增加;我们医疗设备同质化,但医生水平没有同质化。据统计,医院只占全国数量的7.7%,却完成了全国50%以上的工作量。”刘晓岗放慢了语速:“我分析一下,实际上这是就医体验和患者信任度的问题。就拿今天上午来说,当时我在门诊,我的诊断室内围了很多人,每个人进来都认为自己是唯一的,这就是瓶颈。就像是一个堰塞湖,处理的办法就是让水提前分流。”“我就开始想,为什么不能应用互联网呢?于是,我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并做了一个基于互联网音视频实时交流的平台。“说到这里,刘晓岗显得有些兴奋,他介绍说,医院、医生,还是病例,都可以通过平台系统连接在一起,互相打招呼,互相解决难题,甚至是会诊、开会,都可以通过系统解决。“到现在,这个系统运行了快两年了,医院的病人也因此增加了。而平台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有效地实时获得大量有效数据,我们也据此初步建立了消化疾病的实时远程诊断系统,以及消化内镜医师的考核体系,未来我相信还能结合人工智能做到更多的事情。未来我们可能实现,也可能不能实现,但是梦想是要有的,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是的,未来,已来。医院全体领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四川人民,在结合了人工智能的医疗体系上一定能够拥有更优质、更美好、更便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