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主要内容:
炎症性肠病(IBD)多发于北美及北欧国家,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的IBD发病率有逐年持续增高的趋势。IBD是由遗传、环境及感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肠道损伤疾病,临床上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中UC的发病率高于CD。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是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结肠镜检查并活检是UC诊断的主要依据。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与非典型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pANCA)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率。
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临床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右下腹或脐周痛与腹泻、腹块、发热等。
起病多隐匿、缓慢渐进,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临床分型包括非狭窄非穿透型、狭窄型和穿透型。血清学可检测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和抗胰腺腺泡抗体(Pab),其中ASCA是克罗恩病的标志性抗体,其敏感性极高,特异性达%。
由于IBD的高误诊率(UC约32.1%,CD约60.9%),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在关于IBD诊断和治疗的实践指南中指出,将自身抗体检测尤其是pANCA和ASCA用于“未分型IBD”的鉴别诊断。
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医生们可以深刻认识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征,熟练掌握UC和CD的诊断与治疗,进而规范临床消化科医师对炎症性肠病的诊疗思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小贴士国家级I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的基础与临床》-03-03-(国)于年通过全国继教委审批后正式上线,欢迎登陆cmechina.net搜索该项目并进入学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检验医学界,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