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志勇
一个受人欢迎的影像科医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呵呵,在医院放射科受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培训历程,上次我在假期里简述了什么医生是好医生?好医生是怎么成长的等问题。今天是年的国庆节,在单位值班,有点时间让我把上次的问题进一步完善。
所谓好的影像科医生,医院评价标准完全不同!另外就是不同的评价方式和不同人群的评判都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复杂的。回答问题当然也就就不能简单了,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解答会有多种,每一种都不会特别的全面,因为一个人才的培养成功是会受到多方面影响的;不同的单位也会有其自己对他们单位的医生的认可标准;医院,要评价一个医生是要从医疗、教学、科研、综合素质和政治思想等全面衡量的,怎么衡量?那就是各家单位都会有具体的指标,医院医院自己的标准,这就是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评价标准。举例说,大学附属单位考评一个主任医师的医疗工作,一般都会注意这位医生的实际工作量(门诊一年看了多少病人?住院多少病人?手术?等等);服务的水平怎么样(解决疑难杂症的情况?都有具体数据的)?病人的投诉情况?院内外会诊的次数?这是单位对医生的具体评价标准;当然同行对这位医生的医疗业务水平的评价,就看各专业学会对这名医生是否认可,等等,医院的最高管理层对本院的医生的情况都是相当清楚的。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评价一个满意的影像科医生,我觉得还是单纯些,医院的级别怎么样,不管地处何处,那就是说只要这名影像科医生真的为老百姓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好医生!这点网友们一定支持我的观点!作为一个满意的影像科医生,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的影像科医生,仅仅具备老百姓认可的这个好医生的标准当然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老百姓的这个标准一定是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好的影像科医生”必备的的条件,就是一种业务的素质。
具备高素质的影像科好医生又是怎么成长出来的?既然上文我提到了什么算是好医生,评判又是那么难!因此,好的影像科医生的成长问题要讲解清楚也是困难的。我还是说说老百姓认为的,一个好的放射科医生的成长的大致历程,供年轻同道们参考,供网友们对好医生理解时参考。
放射科医生,是影像科医生当中的主要力量,因为我自己在医院放射科受训5年,所以我这里只谈谈比较受社会欢迎的放射诊断医生的培养历程!
放射诊断医生的工作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首先是要在X下来完成检查,其次是要从影像中判断有无异常,发现的异常表现之后,还要判断异常阴影的良恶性,如果是恶性还要继续回答临床的各类问题,例如病灶的侵害范围,远处是否转移,TMN的分期,外科手术能否完整切除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类医疗诊断“判官”。
从中国近30年放射科医生的培养现状来看,影像科医生成长的基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总体来看是有必要强调高中后的第一次学历的重要性,虽然很多好的放射科诊断医生第一次学历是中专或大专,但是如果是本科的话,他的成长会更加的顺利。近5年不少大学都有了相应的规定,即只有本科生才可以报考影像诊断专业的研究生。当然我本人主要是看学生的本身能力,尤其是一种特别的悟性(天资),学历低的同志不少是高考的偶尔失利落入中专或大专的系列,其实这些人心中就是不服输,有一种永远不甘心落后的毅力,终身不放松学习,这是高考带给这些有事业的人一种永恒学习力,非常可贵!他们就会比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的医生,那些自我感觉好的医生的学习力要强的多!这点我已经有数不清的案例。因此,实际上喜欢永远不放松自己学习的医生,哪怕中专毕业,有能力的导师一定会指导他们成为一名好的影像科医生。
不管你是医院放射科之后,是需要按照放射科住院医生要求严格轮训的,住院医生5年培养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考核过关。年下半年开始,新医改下的上海开始了与海外同步的住院医师培训工作,这个培训计划有别与上述的传统的住院医师培养计划。这是上海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参加计划的住院医师绝大多数是研究生毕业,应届本科生就很少。也就是说从今以后大学本科毕业在上海已经没有工作岗位提供,极少数专业例外。绝大多数是研究生学历进入上海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在上海正在实行的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10医院放射科研究生培养类似,据说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将获得硕士学位。
医院传统的住院医师培养计划,也就是本科毕业进入放射科,年以前部分住院医师5年培养和研究生一样,要在放射科中的各个亚专业轮转到位,并要承担起急诊值班的考验。
在10医院放射科,一般住院医生和刚刚进入科室的研究生都是要经过严格的临床技能培训的。一般进入科室后,在主任的安排下,总住院医生带着新来的面孔要跑遍科室的所有部门,让你对科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是1-2周时间对科室的熟悉。随后分管教学的副主任针对新来的住院医师和新的研究生出台培训计划,研究生还有一本研究生院的培养方案,其核心就是研究生的3-5年各岗位轮转时间的分配、基础课程的选取、临床研究的方向等,重点是临床技能的训练。随后就会将新面孔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下到各岗位后的1-2个月基本是跟班,不能单独处理业务问题,一方面是要有执业医师证书,现在一般的研究生都有,本科毕业生还来不及考这个上岗证书;一方面业务医院还不同步,需要1-2个月时间调整。
医院放射科的岗位还是不少的,例如有常规X检查,造影检查,消化道钡餐或灌肠检查,CT检查中又分急诊CT,门诊CT,住院部CT,冠脉CT等;MR检查;乳腺检查;骨密度检查;还有与上述检查对应的报告工作。举例来说岗位的工作的培训。
20年前,一个合格的放射科住院医生首先要在x线透视室学会怎么样检查病人,这是放射科医生的基本功之一,由于透视的X剂量问题,目前基本不作为常规X线检查了。第二个基本的技能岗位就是“特查”岗位训练!什么是“特查”岗位?在常规X线摄影岗位,一天中或一个班的时段要学会把关每一位接受常规X线(现在是DR或CR)检查的病患的X线检查是否到位,这个到位的含义是,病人的影像资料采集是否符合高质量的要求,每一个部位的影像资料都有一定要求的。也就是常规的X线检查什么到位了?特查医生首先判断出来的照片条件是否最佳?位置是否符合检查要求?应该有的标志是否正确?还需要病人加照什么位置?要求没有达到的病人是不好离开检查单元的,现在的DR或CR节省了一些时间,电脑图像后处理可以弥补检查中某些技术条件的不足。特查医生的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相应临床资料是否完整,是否完整的意思就是,临床会诊单上的,由临床医生填写的对诊断有用的资料是否都有了?如果你认为不足,要用本科时候所学到的临床基本功补充完整,自己要检查病人,实验室资料不全的要收集全;一句话特查医生的任务就是今天这个病人在医院放射科留下的资料能够做出基本诊断吗?这就是“特查”岗位的医生要接受考验的!因为第二天一定是特查岗位的医生主读片,每天早晨的主读片是最佳的住院医生训练环节。当然CT和MRI同样有特查岗位。
每天早晨放射科的大读片是放射科工作人员,特别是医生受训的最佳时刻,全科室都非常重视,这个传统是医院放射科最重要的特色。10年前是全科集中读片,现在因为业务量大增,相对集中读片了。诊断思维水平的提高,大多数是在早晨大读片中启迪后觉悟的。
一般是由特查医生首先报告病史和特查时候的补充资料,随后全面分析照片上或者是PACS上影像资料的信息;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最后得出你自己的诊断!随后是当天签报告的上级医生再对每一个读片者描述的征象验证,就是看看你认识的偏差,同时还会点其他的医生发表意见。在医院放射科签报告的医生通常副教授以上,点评过程会纠正你分析照片中的一些不足的地方,同时会解释成像原理,对某些征象会问些启发思维的问题,这些问题多半是将医学基础知识和影像诊断有机联系,这个时候你必须认认真真思考再做出回答。这些基础的问题答不上来,在几十人的读片会上要接受上级医生的严厉批评。这个过程就是对影像科医生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每一位年轻医生不能错过这种机会。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阶段的训练太重要的,要多花时间,这是看家本领。这个岗位锻炼的最关键就是要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患者,对诊断你有疑问的一定要记下来,下班之后尽快泡在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而且要背下来,因为你要知道,第二天早晨读片一定要问的。最好是查原版图书,这是我的经验,因为不但原版书籍照片清晰,而且查资料的同时复习了原文的正确表达,你要知道在医院放射科读片很多教授最快出口的是英文,如果老师想不起中文,要你翻译的,翻译不出要挨批啊!
在特查岗位训练,我的体会是非常值得。要注意的是,例如在“特检”岗位,一些特殊检查,你必须要知道检查的目的?就是临床到底为什么要求病人检查?随后就是用什么方法显示?即检查的方法?检查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不懂的时候一定要咨询清楚!我觉得最能够体现一个影像科医生的特检就是GI、CT检查方案的制定、MRI检查序列的选择,造影剂注射速率,延迟扫描的时间,代谢性药物半衰期的计算等等,这些都是过去放射科医生的看家本领,从医用硫酸钡的调制开始,到胃肠检查的每一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各种体位,必要的药物的使用,药物不良反应的抢救等都必须过关。
CT,MR岗位,5年的轮训中要搞清楚CT和MRI的基本原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怎么样把病灶显示清楚?与常规X线特查的要求同样要严格要求,这必须自己动手操作CT和MRI,要学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临床会诊单的要求调整获取图像的系列参数,并且要解释这些参数对于某一具体病人情况的意义。这样才会清楚每一项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才会有的放矢。才会接到一份影像学资料,不是马上看一幅幅图像,而是先研究检查技术是不是在这样一个具体病人身上用得合适。所以说要成为一个好的影像科医生,你就得比一般医生辛苦多少倍。在副高晋升前这些基本的东西必须要过关。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因为影像诊断的技术随着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突飞猛进;新的技术和诊断方法更新很快;因此就要求每周必须通过网络查阅文献,有几本杂志是必须要当着继续教育的教材来紧跟的,例如国内的《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放射学实践》;国外的《Radiographics》《Radiology》《AJR》《JCAT》北美放射学杂志》等,这是每期都要去研究的。我更加主张多看原版书和杂志,阅读原版的资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阅读过程就把专业外文过关的识字!同时得到一些写作方面的想法和火花。这个时候一般处在住院医生轮训的第四年或第五年,相当于研究生培养的第二年!(有待下次值班再完善,这个网站更新以后文章发表时间应该标出最新更新时间,但是网站标出的还是早期的时间,所以我不得不把本应该是更新的文章,换个标题新发,这样表示我的网站是在不断更新的。)
影像科住院医生的工作服口袋里一定要有一个小本本和一个数码相机,随时要记录每天所看到的一些你认为或带教老师指出的有教学和研究价值资料;如影像资料的查询号码,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要方便获取到研究的资料。在对某一个病变有兴趣研究的时候,就特别要重点收集其影像学资料,特别是临床病例,外科手术记录等都要搜集起来,稀少的问题搜集5例就可以围绕这个兴趣点查阅文献。每周要有半天的时间下临床和病案室随访手术病理的结论。读文献的时候不能就看摘要,首先要评价这篇文章的科学性怎么样?也就是可不可信?这就要用《临床流行病学》或循证医学知识去评价;随后要认真分析文章给你什么样的收获。要把你有兴趣的资料摘在你的笔记中;常常要碰到的是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说法。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研究作者和杂志的档次,即权威性研究。对你的兴趣问题阅读了20篇以上的文献,就可以把你搜集到的影像资料结合起来确定你自己的一个研究课题。针对这个题目学会开始写综述。综述的写作中你要找出哪些是成熟的东西,哪些是还在探究中的,哪些有明显的不足或认识上分歧很大等。这对于一个住院医师是有难度的,这个时候就得和你的导师探讨你不清楚的问题。按理说综述是要有一定的学术权威的人才可以完成的,但是,你在写科研论文的时候,必须在导师的指点下去完成综述,这样子你才不会重复别人的研究思路。综述写好要反反复复多次修改,特别是外文文献翻译要遵循“信、达、雅”,不得有理解上的问题,这就是多数综述一定要导师级专家审校!完成综述后,随后根据综述给你该在哪些方面补充探讨的思路,开始你搜集到的病例研究,看看会有何新的发现,即综述中没有被其他作者注意到的东西,哪怕只是对以往学者们研究的东西有一点点新的发现和补充,或者有不同的看法,这篇文章就可以送杂志社发表了。千万不要期待要一个伟大发现才想起动笔总结你的兴趣研究,那在当代是不现实的。我的研究生经常会为了申报课题的题目犯愁,或者回顾性总结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伟大的发现,哎,只能说明他们单纯!其实影像科要成长出一位好医生真的是会特别辛苦的!这个辛苦就是多动手和脑。一定要要耐的住寂寞,要潜心探索。我在做行政管理前那些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的,文章就这样一篇篇出来了,你的临床经验就快速丰富起来了,自然就成了某领域同行信得过的专家了。一般通过扎扎实实的5年之后会有明显收获的。是不是就只有寂寞,呵呵,书中自有黄金屋!当在杂志上看到有自己名字的文章发表的时候,那是多么欣慰啊!
发表后出版社会给你一本杂志的,这个要保存好,是你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此外还要把你最初写这篇文章的原始草稿,开始搜集影像资料和查阅文献的原始资料,笔记本等所有与你发表文章的资料以一个文件袋全部集中起来,直到你退出“江湖”!这就是你自己的科研资料的保存!必须要重视,道理我就不说了。第一篇文章发表了,自己记得鼓励一下!主治医生前一定要发表1-2篇文章,主治医师每年应该有2篇回顾性的文章;进入主治就要开始申报研究课题了!好了,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是不是对大家有参考,我是一天写一点点。其实我那20年就这么过的,当时朋友们称我“傻博士”。我觉得还是蛮有用的,我的智商不够高,很多好医生有好多捷径走。希望和我智商差不多的同行提出更正意见。
版权申明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北京白癜风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