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消化科_消化疾病_消化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4/1/29 14:26:24 点击数: 次
“段医生,治疗了两个疗程后腰腿疼好多了,真的很感谢您!”在拱星墩街道焦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李萍丽向坐诊医生段永强表达着感谢,折磨多年的顽疾有了缓解,她的心情好了很多。医院挤着排队挂号,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让专家看病,不仅省去了来回的奔波,看病的费用还比较低,这是李萍丽最为满意的。医院病人少,医院跑,这曾是我省多个地区群众看病负担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十三五”期间,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省揪住“医院看病”这一“牛鼻子”,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建设,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让基层医疗机构动起来、强起来,把病人留在基层,就近看病,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的根本。医联体建设专家团队走进基层“每次坐诊,听到患者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看病方便了。”段永强是甘医院敦煌路医学脾胃病方向副主任医师,年3月开始坐诊拱星墩街道焦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三坐诊时病人也很多,特别是一些年龄大腿脚不方便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同等的诊疗服务水平。”李萍丽就是其中一名患者,常年腰腿疼,“医院,要做各类检查,专家号也难挂。现在多好,专家走进基层就在家门口,老百姓看病方便,花钱也少。”“医院,在基层机构看病取药要便宜很多。”拱星墩街道焦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唐韶华说,有些治疗,医院可能花数百元,但到卫生服务中心取药、诊疗花费就少很多。特别是实施医联体后,医疗资源下沉,医院的平台,让名中医进入基层,实惠方便的服务居民就诊,诊疗费用大幅降低,但诊疗质量不变。目前,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甘医院、医院、医院建立合作,有7名名中医每天轮流坐诊。远程会诊轻松解决疑难杂症家住敦煌市七里镇的患者张明(化名)医院(医院位于敦煌市)诊断为“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经一段时间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当地医师建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由于张明工作性质特殊,不能长时间离开工作岗位,当地医生便想到了远程会诊。“医院早在几年前就与医院连通了远程会诊平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省院专家给您远程指导。”患者主管医师说道。随后,医院向甘肃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申请了远程会诊。会诊提交当天,甘肃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的专家就来到会诊中心,在了解张明病史及病历资料后,给出了治疗方案,张明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省城专家“把脉”,患者在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医院挂号、找专家、排队候诊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大大节约了异地就诊的费用。医院服务医院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也是“十三五”期间我省医疗服务发展的突出特点。近年来,省委、省医院能力建设,把县级服务能力提升作为脱贫攻坚重点,省卫生健康委下大力气推动“两个链条”(即医疗体系链条、医疗服务链条)建设,尤其在“做强县区”方面下了前所未有的功夫,从学科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对口支援、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医院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通报了年医院服务能力评估情况,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达标排名分别为第22名和第21名;国家贫困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达标排名均为第14名,从倒数跃居中游,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同时,为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在县级就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为危医院转运救治的机会,省卫生健康委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在医院开展重症医学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个重点专科建设,-年,累计投入1.亿元实现了75医院重点专科全覆盖。为实现妇产科、儿科、消化等学科常见病、多发病能在县域内诊治,切实将大部分患者留在县域内,省卫生健康委又确定了11个急需关键薄弱学科,自年开始每年进行专项列建。截至年,累计投入2.亿元为全省46医院建设个薄弱学科,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实现了5个薄弱学科建设全覆盖。通过重点专科和薄弱学科项目建设,目前全省75个贫困县均可诊治种以上分级诊疗病种,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欧阳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