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是指幼兽胃肠机能障碍的统称,是哺乳期和育成期毛皮动物最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消化机能障碍和不同程度的腹泻并具有群发的特点,但没有传染性,应注意与细小病毒疾病、沙门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的腹泻进行鉴别。
(一)病因
1.妊娠母兽的不全价饲料可影响胎儿在母体内的正常发育,是引起初生仔兽消化不良的先天性因素,对哺乳期母兽和初生仔兽的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良是仔兽消化不良的后天性因素。
2.妊娠母兽饲养管理不良,特别是妊娠后期,动物的饲料供应不足,尤其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时,可导致母兽营养代谢发生障碍,胎儿正常发育受到影响。由于妊娠母兽营养代谢障碍,导致初乳的质量降低,仔兽从初乳中获得的母源抗体减少,从而使仔兽的抵抗力下降。
.哺乳期母兽的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饲喂霉败变质食物后,毒素可经乳排出,仔兽吸吮乳汁后引起仔兽的消化障碍。
4.当卫生条件不良,特别是母兽乳头不清洁,常常是引起仔兽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当小室垫草过度潮湿,或母兽叼入小室内的食物因存放时间过久而变质后,常被仔兽采食而引起消化不良。
5.在哺乳期间的仔兽消化机能尚不健全,仅适应于对母乳的消化,由母乳改喂饲料时,应渐渐地过渡,且应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饲料,否则易引起消化障碍,导致发病。
(二)症状
在哺乳期间的仔兽,特别是10日龄左右的仔兽常常表现腹部膨胀、呕吐和拉稀便,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一般体温正常。腹泻的粪内常常有未充分消化的奶块,粪便常呈水样黄色,也有的呈粥样绿色,粪有明显的酸臭味并混有气泡。肠音高朗并有轻度的腹痛表现,严重时转成肠炎,因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而死亡。
在断奶分窝后,常因幼兽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发生应激反应,继而引发消化不良。幼兽常常表现呕吐,随后表现拉稀,粪内常常带有大量黏液和泡沫并有恶臭气味,进一步发展形成肠炎,继而导致持续腹泻、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有时继发肠套叠和直肠脱出,多因治疗不当而引起死亡。
(三)诊断
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即可得出诊断。
(四)治疗
1.应采取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进行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
2.在母兽妊娠期和哺乳期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饲料,动物性饲料按重量比计算应占65%~75%,所有饲料均应新鲜,严禁用变质、霉败的饲料饲喂毛皮动物。
.笼舍要注意卫生,定期消毒小室,特别注意及时清除母兽叼入小室内的变质食物。在哺乳期间,要保持母兽的乳房卫生。
4.为缓解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对发病幼兽禁食8~10小时,但不限制饮水。
5.为了促进消化,可给幼兽健胃消食片,乳酶生、乳酸菌素片等。
6.为防止肠道的感染,可肌肉注射卡那霉素10~15毫克/千克体重,庆大霉素0.5万~l万单位/千克体重,痢菌净2~5毫克/千克体重等。
7.为防止脱水,可给幼兽口服补液盐饮水,若能静脉或腹腔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00毫升,效果更好。
8.对继发直肠脱出的病兽,对脱出的直肠可用0.1%高锰酸钾水清洗干净,涂土霉素软膏后,将脱出直肠缓缓推挤入肛门内并用手指伸入将其展平。为防止再度脱出,可在肛门周围用缝针作一周荷包缝合,以缩小肛门口,其保留肛门口的大小,以不妨碍排粪为原则,经5~7天后将缝线拆除。
9.若伴发肠套叠,应尽早手术整复,若无手术条件,应尽早淘汰病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