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权——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副教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内蒙古人才,呼和浩特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从医卅余载,专业理论扎实,临床技术全面,擅长于本领域疑难疾病的诊疗。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三上午
脂肪性肝病现状
非酒精性脂肪肝也称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一种与胰岛素功能失常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一组代谢性肝损伤。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脂肪肝是欧美等西方国家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在发达国家,普通成人患脂肪肝的几率高达20%~3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症的急速上升,近20年脂肪性肝病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我国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地区,普通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0%-30%,其中脂肪性肝炎占10%-20%。研究显示,脂肪性肝炎一旦形成,10年内将有25%的患者发展至肝硬化。脂肪性肝病除可以直接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外,还可以影响其他慢性肝病的进展,促进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因此,脂肪性肝病也成为了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因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代谢性肝病,故此不具有传染性,但具有遗传倾向。
脂肪性肝病症状
肝脏储备与再生能力强大,早期脂肪性肝病无任何症状,隐匿数年、数十年,常在体检时发现。
发展至脂肪性肝炎时,其表现呈多种多样,最多见的是消化功能紊乱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厌油、恶心、腹胀、乏力、肝区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肝掌、蜘蛛痣、腹水、脾大、程度不同的黄疸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手抖、嗜睡、扑翼样震颤,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表现。少数患者也可以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甚至有呕血、黑便等。
脂肪性肝病检查
脂肪性肝病检查是临床确定疾病状态、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决定治疗的重要一环。
生化学检查:血常规、肝功、凝血酶原时间、全血粘度、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肾功、甲胎蛋白、肝纤维化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需提示的是血液学检查需空腹,转氨酶、血脂易受酒精、饮食的影响,检查前2~3日宜戒酒和避免高脂肪饮食。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和肝硬度测定等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定脂肪性肝病存在,监测脂肪性肝病的病情进展、鉴别病变性质的重要手段。
肝穿病理学检查:是脂肪性肝病诊断的“金标准”。适宜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患者,但晚期肝硬化因存在凝血功能低下,不宜进行此项检查。
电子胃镜检查:在常规观察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组织粘膜病变外,可直接观察食管、胃有无静脉曲张,并可了解其曲张程度。对存在静脉曲张患者,还可以评估静脉曲张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同时通过胃镜对静脉曲张动态观察,也有助于了解肝硬化病情进展情况。
脂肪性肝病临床诊断
明确脂肪性肝病的诊断需符合以下3项条件:
①无饮酒史或饮用酒精量<克/周(女性<70克/周)。
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肝脏的疾病。
③肝脏组织学或影像学检测符合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
脂肪性肝病按病情进展分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脂肪肝:肝脏组织学或影像学提示脂肪肝,转氨酶基本正常或轻微升高。
脂肪性肝炎:肝脏组织学或影像学呈弥漫性肝损害,转氨酶、胆红素升高。
脂肪性肝硬化:肝脏组织学或影像学提示有肝硬化、脾大,生化学相关改变。
脂肪性肝病的监测和随访
自身检测:对肥胖者,应定时监测体重、腰围、血压。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期间,应定期观察自己身体的不适症状,皮肤、巩膜、尿液、大便的颜色。
医学监测:对脂肪肝患者,需每6个月检测1次血常规、肝功,直至肝功完全正常。对脂肪性肝炎患者,需每3~6个月检测1次血常规、肝功、肝纤维化,直至肝功完全正常后,每6个月检测1次肝功,并追踪2年以上。对早期脂肪性肝硬化患者,需每3~6个月检测1次血常规、肝功、肝纤维化,每6个月1次进行甲胎蛋白和超声检查。对于晚期脂肪性肝硬化患者,应每3个月检测血常规、肝功、甲胎蛋白和腹部超声,必要时作CT或MRI检测。对伴有静脉曲张者应至少每年进行1次胃镜检查,以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进展情况。此外,临床实践显示,对于脂肪性肝硬化患者,每年进行1~2次的保肝、降脂、抗纤维化等调理、治疗,也是肝硬化病情稳定的重要一环。
生活指导
饮食:对脂肪肝患者,宜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可多进食一些蔬菜类食物。对脂肪性肝炎患者,以软而易消化、清淡饮食为宜,注重优质蛋白、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补充,蛋白质可选择大豆制品、奶、鸡肉、淡水鲜鱼等脂肪含量少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油。维生素对肝细胞的解毒、再生和提高免疫等方面有辅助治疗作用。避免油炸食物、高糖食品、咖啡、奶茶、巧克力等。需提示的是,对合并静脉曲张的患者,做到少吃多餐、细嚼慢咽,避免坚硬、油炸、粗纤维、辛辣食品的摄入。晚期肝硬化患者,伴有腹水者,避免产气多的食物摄入,如红薯、豆类、萝卜、板栗等,以减少腹胀。对发生过肝性脑病的患者,应严格限制蛋白的摄入,以防止诱发肝性脑病。此外,晚期肝硬化患者,易出现低血糖,建议衣兜常备1~2块水果糖。
戒酒:对脂肪性肝病患者,酒精也是脂肪肝形成的重要因素。诊断脂肪性肝病明确的患者,需严格戒酒。
劳累:对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而肝功能恢复的患者,可正常从事工作、学习。脂肪性肝炎患者宜从事脑力、轻体力劳动,避免重体力劳动。过重劳累,易影响肝脏血液供应,不利于肝病恢复。
药物:避免损肝类药物的摄入,减少肝脏外源性损害。
调节情绪:情绪改变是诱发慢性肝病的重要因素。生气易升高腹压,引起门静脉痉挛,影响肝脏血液供应,诱发肝病发作。
依从性:也称顺应性,指患者按医生规定方案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依从性好,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坚持锻炼、保持理性体重,是获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前提。
脂肪性肝病预防
年龄>50岁、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转氨酶增高、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指标是脂肪性肝病进展的危险因素。预防脂肪肝,合理的饮食是预防脂肪肝的关键,应控制高脂肪、高糖饮食和戒酒。
饮食科学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能量来源以粮食为主的传统方法。
纠正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半饱,避免过量摄食、进零食、吃夜宵及过度长期饮用酒精和酒精制品等。
积极户外锻炼:人体对于多余热量的利用,除了转化为脂肪储存外,主要通过体力活动消耗掉。坚持参加中等运动量的锻炼,并持之以恒,避免养成久坐少动的习惯。
慎重选择用药: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盲目用药,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以减少损肝类药物的摄入,降低肝脏外源性损害。
定期查体:对于有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家族史的个体,定期查体,以早期发现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阻止病情进展。
工作学习
对脂肪肝的患者,可正常从事工作、学习。脂肪性肝炎患者宜从事脑力、轻体力劳动,避免重体力劳动。早期脂肪性肝硬化,从事脑力、轻体力劳动患者,可正常工作和学习。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宜改换从事脑力、轻体力劳动的职业为宜。(唐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