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医院整体部署,消化三科闻令即动,争分夺秒,迅速配合腾空病房,改建为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医护人员主动积极参与到防疫工作中。目前,抗疫工作已趋于平稳。随着复工复产逐渐开展,消化三科复工工作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最终将病房位置确定为8号楼二楼南侧西区。
4月13日,在医院各职能部门的调控下,消化三科新病房整理完毕,全体医护人员重新返回岗位。在主任李振方的带领下,大家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科室理念,有条不紊地开展医疗护理工作。
在消化三科收治病人的前一周,好多外地患者打听到李振方主任带领的医疗团队即将复工的消息,纷纷慕名赶来,仅4月13、14日,专家门诊预约量每天都超过40人,这些患者中除了常规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外,还有需要近期手术的胃早癌患者、胃肠早癌术后患者,医院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等。在短短两天之内,26张床位全部收满,消化三科胃镜室每天工作量达到50余例。
家住枣庄市的赵先生4月13日一大早,与很多患者一样,便等候在了消化科专家门诊区域。45岁的赵先生半个月前,医院进行胃镜检查时,发现一处胃底隆起病变,医院明确病变性质,再决定下一步处理方式。听到这一消息,赵先生一家人全蒙了,不知道应该到哪里求医,万一是恶性肿瘤又该怎么办。经过多方打听,最终决定到省城济南找内镜专家李振方主任。经过咨询,得知消化三科即将收治病人的消息,感觉看到了曙光。
赵先生办理住院后,李振方主任仔细为患者查看了病情,完善胸腹部CT,无明显手术禁忌症,行超声内镜提示:胃底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考虑起源于固有肌层,直径1.1×0.6cm,呈纺锤状,向腔外突出。分析肿物形态,考虑胃间质瘤可能性大,因开腹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痛苦大,决定采用内镜下肿瘤挖除术(ESE)来治疗。患者和家属也觉得这样的手术方式最好,李振方主任于4月16日为患者做了ESE,完整的“挖”下长径约1.2厘米肿物,病理结果证实为胃肠间质瘤,及时解除了患者及家属的后续担忧,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下边小编有幸请到李振方主任为我们介绍有关胃间质瘤的相关知识:
一、胃间质瘤有症状吗?
通常无特异性,病程可短至数天长达数年,症状因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不同而异。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贲门部的可引起吞咽不适、吞咽困难等症状。
二、胃肠道间质瘤是恶性还是良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有良性、恶性之分,10%-20%是恶性的。一般情况下2cm以下的小的胃间质瘤是良性的。但如果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瘤体有以下“不良因素”:边缘不规则、溃疡、强回声、回声不均匀,提示其生长较为活跃,有可能转变为恶性程度比较高的间质瘤。甚至部分病人在就诊时已发现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脏和腹腔。因此对于恶性及良性的早期鉴别显得相当重要。
三、得了胃肠道间质瘤该怎么办?
(1)若瘤体直径<1cm,可以每年复查一次胃镜。如果有长大可能,需超声胃镜检查,以观察有无“不良因素”,若有“不良因素”则需要处理。
(2)逐渐长大到1.0cm-2.0cm,行胃镜下治疗。
(3)对于间质瘤大于2cm以上,往往建议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当大小为2cm-5cm时,可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手术方式是切除部分胃;当肿瘤大小大于5cm,可考虑先化疗或者靶向药物(有特效药物:伊马替尼)治疗,待肿瘤缩小后进行手术。
另外,因长期随访超声胃镜,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经济费用,毕竟大多数小间质瘤生长极其缓慢,不会恶变。因此对于小间质瘤也可积极手术,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李振方·主任医师
李振方,消化三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医学会消化介入分会肝癌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肝胆病杂志审稿专家。
专家门诊:周一全天
目前开展的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内镜下食管、肠道支架植入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及组织胶粘堵术(EVS);粘膜剥脱术技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隧道技术(STER)治疗粘膜下各种消化道肿瘤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经口内镜下憩室横膈离断术(STESD)食管巨大憩室;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肿瘤挖除术(ESE)或全层切除术(EFR)治疗胃间质瘤;内镜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EG)等。目前我院消化三科已形成了对胃肠早期肿瘤诊断与治疗的技术优势与特色。今后还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不断开展新技术项目,以一流技术、一流水平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
消化三内镜室:
消化三科医师办公室:
消化三科护士站:
初次排版、校对:陈尔东
最终审核: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