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谓双菇幽门螺杆菌是如何引起消化性溃疡

文章来源:消化科_消化疾病_消化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1-11-18 14:02:10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列为Ⅰ类致癌因子。一旦感染Hp,若不经治疗,便难以自愈。约10%~15%的Hp感染者可发展为消化性溃疡,2%~3%的Hp感染者可能发展为胃癌。

那么,幽门螺杆菌究竟有什么看家本领?是如何侵袭胃肠道黏膜,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呢?

消化性溃疡常见分类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病,估计约有10%左右的人患过本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临床上常通过溃疡的部位将其分为食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其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较多见。

十二指肠溃疡(DU)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GU)则多见于中老年;前者的发病高峰一般比后者早10年。临床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胃溃疡发生率的比值大约为3:1。不论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均好发于男性。

食道溃疡and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分为两步,即消化和吸收,而且主要在胃和小肠中完成。

胃的功能主要在于“消化”,通俗地讲,胃就相当于一个“研磨机”、“搅拌器”,通过不断地将食物“磨”碎,最后形成糊状食糜,其中,胃中分泌大量的胃液,促进食物的分解。

小肠的功能主要在于“吸收”,也包含部分消化功能。食物经过胃的研磨后来到小肠,这时小肠通过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即“肠液”,包括胆汁、胰液等),将食物进一步分解成可吸收的颗粒,然后通过小肠黏膜将其吸收。

食物在胃中进行“搅拌、研磨”

食物在小肠中进一步分解、吸收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与黏膜的防御能力间失去平衡,导致胃酸消化自身黏膜,即“自我消化”。

如果将胃肠道黏膜屏障比喻为“屋顶”,胃酸、胃蛋白酶比喻为“酸雨”,可列出两种可能性。

一、若“屋顶”遭到破坏,即使遇上虽然不大的“酸雨”,也可使酸雨滴到屋子里,造成损害;

二、若“屋顶”是完好的,但遇上过强的“酸雨”时,长期下去,也会腐蚀正常的“屋顶”,使酸雨滴到屋子里。

因此,黏膜屏障和胃酸、胃蛋白酶两者一旦失去平衡,都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

黏膜屏障遭到破坏

幽门螺杆菌入侵

Hp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高达90%~%,胃溃疡为80%~90%。同样,在Hp感染高的人群,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也较高。清除Hp有助于溃疡的愈合,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

所谓“病从口入”,幽门螺杆菌便是通过不洁饮食、亲密接触等在不知不觉中闯进了人们的消化道。

Hp经口进入胃内,部分可被胃酸杀灭,部分则附着于胃窦部黏液层,依靠其鞭毛穿过黏液层,定居于黏液层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聪明的幽门螺杆菌一方面躲过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另一方面躲过了机体的免疫系统。它们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可中和反渗入黏液内的胃酸,形成有利于自身定居和繁殖的环境,使感染慢性化,引起胃黏膜炎症,从而发展为消化性溃疡。

生活中Hp常常无处不在

Hp通过食物、水等进入胃肠道

大量的Hp侵袭胃肠道黏膜

Hp与胃酸一起破坏黏膜屏障、形成溃疡

三分在治疗,七分靠调养

对于胃病的预防,首先应该保证规律的饮食。上班族时间紧张,经常早饭不吃,午餐凑合,晚上大吃,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早饭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因为胃肠经过一晚的休息后,要面对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早饭吃好了,有利于保证一天的能量;中午要吃饱,是因为经过了上午的工作,全身都需要一个能量的补充;而晚饭后大部分人不会做剧烈的运动,要准备进入睡眠状态,所以晚饭尽量不要吃得过饱,尤其不要吃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难消化的食物,尽量以清淡为主,三餐定时定量,以温、软、淡、素、鲜为宜,最好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

其次,应科学减肥。减肥是年轻人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vswto.net/xhjbft/25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