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HU
柴胡
柴胡,别名“地薰”、“山菜”、“茹草”等,药用部分是伞形科植物柴胡干燥的根,首载于西汉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本经》云:“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柴胡辛、苦、微寒,能和解表里,疏肝解郁,调畅经气,宣透少阳邪气,消散瘀滞。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感冒、腹胀、胸痹心痛、眩晕、疟疾、月经不调、脱肛、子宫脱垂等诸多疾病。谢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肝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藏血主疏泄。若肝失疏泄,气滞不通,以致气郁化火,病理上既可以导致肝郁脾虚、水湿内停,又可引起肝胆湿热、胆汁疏泄不利。“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因此,肝的气机调畅与否,直接影响到肝胆脾胃的功能是否正常,也影响着人体生命活动是否能正常进行。所以谢晶日教授临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多从调肝入手。柴胡入肝、胆、三焦、心包络经,主疏肝解郁,能引清气上行,平少阳厥阴邪热,宣散气血,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临证经验
★柴胡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慢性胃炎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谢晶日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依照病因病机的不同归纳为寒邪犯胃、湿热内蕴、饮食所伤、肝气犯胃、瘀血凝滞、脾胃虚弱六型。但临床上因患者病久,故多为两种或三种证型错杂为患。谢师多应用柴胡配伍陈皮、黄芪等药物组成基本方剂。慢性胃炎迁延日久,患者多伴有脘腹胀满、嗳气等气机不利的症状,因而以柴胡为先锋,引陈皮疏肝理气,领黄芪升清中阳,此乃“一升一降,而气自流通”之意也。
柴胡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其黏膜缺损不超过肌层。多数患者有上腹痛的症状,典型的溃疡性疼痛呈节律性和周期性发作。此外还可有饱胀、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谢晶日教授认为消化性溃疡辨证时应从寒热、虚实和气血的角度考虑,应辨别病位是在胃、在肝、在脾。谢教授根据多年经验发现患者常常因为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并伴有食后饱胀、反酸、烧心、嗳气、食少等症状前来就诊,辨证多属湿热蕴结中焦,肝郁气滞兼脾虚之证,用药以足厥阴肝经引经药柴胡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配以佛手助柴胡之力,并调脾胃气机;佐以味酸之白芍,使其散中有收,开中有合,调肝柔肝。如此则中焦气机通畅,饱胀可消,反酸可除,饮食可进矣。临床应用此方疗效确切,效如桴鼓。
所谓“百病皆生于气”,中焦气机受阻气化不利是很多疾病重要的发病机制,在治疗上也应着眼于此。上述疾病仅是谢教授在临床上应用柴胡较广泛和常见的两种,虽只是管中窥豹,但却足以看出谢教授对柴胡的重视程度和应用之广。谢师深谙柴胡药物之性,在临证中辨证准确、配伍得当,灵活地应用此药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图文:ZLC
编辑:ZZJ
审核:AZX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