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收到一位家长的留言:
“读三年级的儿子,每次考试总会做错几道简单的题,有时候连会写的字,也会写错,导致考出来的分数常常不理想,孩子学习太马虎,真不知道怎么办!”
身边另一位老人家也这样评价自家孙子:
“我家娃娃聪明,然而是个马虎大王。”
拿数学考试来说,小孩要么会看漏数字,要么少做一道题,老人家看完试卷常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你要是不粗心,肯定班上前几名!”
马虎,是我们对孩子学习态度最常见的一种评价。
虽然听上去不算什么大毛病,但出现在考试、比赛中,教训也最惨痛。
事实上,“马虎”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单纯把学习问题归因于马虎的做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的马虎这回事。”
01
马虎,是一种借口
孩子“马虎”时,亲子之间的对话往往会走向一种微妙的共识:
“你太大意了”
“下次要认真点”
“我马虎了”
“我下次一定注意”
……
听上去,既找出了症结所在,也给出了解决方法,但效果却很差。
孩子的马虎,之所以能称之为问题,是因为它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反反复复会犯的错,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一句“下次注意”最后都会变成无疾而终。
评价一个孩子“马虎”,让孩子内心有种莫名其妙的安慰之感,他们会轻易地原谅自己:“我不是没学好,我只是粗心而已”。
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让孩子忽视了在学习态度或能力上客观存在的问题,懒得去深思背后的原因,错过了认识自己短板的机会。
一旦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孩子就学会了自己给自己找借口,他们甚至主动向父母自省道:“全怪我没看清题,又粗心了!”
然而,马虎不是理由,而是结果,如果学不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再聪明的孩子,时间久了,也被这句话给说“笨”了。
我们可以观察到,成绩优秀的孩子,在粗心这个问题上栽得跟头屈指可数。
学习也好,生活也好,想要真正地做成什么事,细致是必要条件。
当我们总把“马虎”挂在嘴边,再用一句“下次认真点”总结,孩子很难懂得到底自己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因为“认真”二字,太笼统、太模糊了,孩子很可能会永远“粗心”下去。
02
“马虎”,也是一种标签
被大人贴上“马虎”标签的孩子,会在无意识中自我暗示:我是一个马虎的人,我会做出马虎的事。
他们会痛恨自己这一缺点,但在潜意识里,却一直受这个标签影响。
学习上的马虎,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时,孩子会强化这个内在认知。
渐渐地,孩子会按照我们贴的标签表现,演变成:父母越是反复提醒,孩子反而更马虎。
其实,马虎、粗心,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它几乎是人类的天性。
尖子生会粗心,成年人也粗心,这种问题无法彻底消除,只能通过一些方法减少它的发生次数。
低年级孩子的“马虎”更容易理解,他们注意力时长有限,学校里考试、做题又严格控制时间,没能及时检查出错误是能理解的。
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强调孩子“马虎”,让它变成一个问题或借口。
更应该看到其背后的具体原因,比如注意力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审题问题、知识理解是否透彻等。
只要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吸取教训,“马虎”的情况才会减少。
03
“马虎”,掩盖了孩子学习的真正短板
导致孩子“粗心”“马虎”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
①注意力不集中
②视知觉能力发展失衡
③缺乏精加工
④思维能力问题造成的审题不明
⑤概念模糊
⑥生活习惯失当
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原因有四点:
一是孩子心态浮躁。
有的孩子在写功课时,心里装着其他事情,比如想玩手机、想看电视、想找隔壁家小朋友玩。
写作业不是当下的目的,而是交差。
不思考、不专注、不检查,作业才会漏洞百出。
二是学的知识都没有真正消化。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明明平时会做,但考试的时候却做错了,这其实并不是因为孩子粗心,还是因为孩子对知识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之前之所以做对了,很有可能是蒙的。
三是思维习惯的问题。
有的孩子看到熟悉的题目会想当然地去解题,靠得是印象、经验去解答。这种思维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孩子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而产生“积累性错误”。
比如,当计算:÷42=10,÷63=10这些口算题后,一接着计算—44时,由于思维定势孩子往往会把减法错算成除法,即:÷44=10。
四是不良的学习习惯。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检查、不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还有的孩子卷面不整洁、涂涂改改也容易造成视觉遗漏,这些都是习惯问题。
04
克服“马虎”最简单的方法是检查
如何才能克服“马虎”呢?
给大家几点小建议:
1.作业尽量工整,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早期辅导孩子作业时,父母要重视孩子作业的字迹,不一定要求孩子字写得多么漂亮,但要尽量要求他写得工整。
最基本的是,写字的时候写在格子里,上下对齐,切忌龙飞凤舞、字迹潦草。
在考试中,不工整的试卷,不仅仅会影响卷面分,而且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潦草,看漏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小失误。
作业工整,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要求,不仅可以避免很多无心之错,也能让检查变得简单。
2.反复读题,不要急于下笔
有位母亲怕孩子粗心丢分,考试的时候,在儿子的手背上写下5个大字:“题目看两遍!”
不认真读题,是很多孩子最容易犯下的错,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训练孩子多读题。拿到题目后,不要急于下笔,先慢慢读题,把题目都看完,理解题意之后再来写解题步骤,尤其是理科的学习,善用草稿纸,可以先演练一遍,有把握之后再工整地填写答案。
这种答题的微习惯,在孩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作用不容小觑。
3.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
想要减少犯错,就需要重视错误。
将孩子每次因马虎而做错的题都记录下来。
让孩子在错题旁边写上出错的原因,比如审题错误、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等等,方便孩子看出自己的薄弱点在哪,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同时,养成经常翻阅错题本的习惯,直到对错题完全理解,隔一周或两周,让孩子重新做错过的题目。
4.重视检查这一环节
克服马虎最简单的方法是检查。
同样的作业,别的孩子检查一遍,马虎惯了的孩子就检查两遍。
做完作业或答完试卷,按顺序检查,每一题都要检查,千万不能越过那些简单的题目,有了检查的习惯,孩子答题的失误率会大大减少。
孩子不管是考试或平时的练习,都应该有意识地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讲究条理,做完之后要认真核对、验算、检查。如果长期这样,就会“习惯成自然”。
马虎不难改,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它就会远离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来源:钱志亮;钱志亮工作室;图片来自网络;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