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消化科_消化疾病_消化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1-8-29 16:07:45 点击数: 次
年12月中旬,首都医科医院消化分中心收治了一名年轻的患者小郑。在北京从事银行工作的小郑于年10月初因过食生冷食物开始出现腹泻、下腹痛的症状数余天,小郑被这突如其来的异常现象感到十分不安,彼时正值十一国庆假期,在老家休假的小郑马医院做了检查,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给予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后症状减轻。而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从此之后的小郑一旦饮食稍有不当便会反复出现腹泻、腹痛的症状。一个月前,小郑如厕开始伴有黏液脓血便,医院挂号检查,其肠镜检查显示为溃疡性结肠炎轻度活动期、结肠息肉。消化分中心的施海韵医师将患者小郑收治入院观察,入院初期每日排便4-5次,为粘液便,混有鲜血,量约10ml,伴腹痛,以下腹部为主,呈痉挛样疼痛,间歇发作。病来近1周未进食,食欲不振,偶尔伴有双髋关节疼痛,体重一个月减轻10余斤。镜下见直肠粘膜、糜烂、充血,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以下图片为病例真实情况,或引起不适。目前,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使粘膜持续性的发炎、肿胀、溃疡,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的炎症性肠道疾病还有克罗恩病和显微镜下结肠炎等。据推测,细菌或病毒所触发的肠道免疫过度活跃、基因遗传和环境影响,都可能与该病发病有关。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多见于15~30岁的年轻患者,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该病无法治愈,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缓解疾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而大部分患者都需要终身服药。施海韵医师介绍到,腹痛、腹泻和便血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便秘、恶心、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发热等其他全身症状,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等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如果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时间超过8年,那么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将高于平均水平。”在UC的治疗阶段,药物治疗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如美沙拉嗪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初级治疗方案,适用于轻度及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有口服、肛门栓剂、泡沫剂灌肠等方式,如结肠炎范围较广则选择口服制剂治疗;二是糖皮质激素(GC),临床上常用的包括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适用于本病的活动期,激素是诱导溃疡性结肠炎从活动期向缓解期转变的重要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肠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缓解炎症症状,应用于中重度患者,但激素不能用于维持长时间的缓解,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三是免疫调节剂,这类药物通过降低免疫系统活性从而减轻炎症,常用的包括6-巯基嘌呤、硫唑嘌呤等。施海韵主治医师针对小郑的情况进行了临床的药物治疗,经过两周的用药观察,临床上的效果非常明显,小郑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腹泻、腹痛症状明显缓解,排便正常,未来会持续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总而言之,溃疡性结肠炎并不可怕,只要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恢复自身免功能,疾病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年年初,小郑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回归到了以前的正常生活。医院消化分中心的医疗团队给予自己的治疗与帮助。施海韵医师最后补充道“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在药物治疗期间,一定保持情绪乐观稳定,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缓解身心压力,利于病情恢复”。
首都医科医院消化分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
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75人、科研人员10人、科研辅助人员10人、护士71人。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