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吃饭不会胃下垂
经常听到有人说,“站着吃饭会胃下垂”,“吃完饭立马散步会胃下垂”,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成立,没有依据的。正常人在进食后,健康的肌肉和韧带能够维持进食后的胃在稳定的位置上,所以这种情况下站着吃饭是不会导致胃下垂的。但是已经有胃下垂的人群,是不宜站着吃饭,饭后一小时内也不宜运动,否则症状易随进食活动而加重。
什么是胃下垂?
胃下垂是由于膈肌悬吊力量不足,支撑内脏器官的韧带松弛,或者腹腔内压力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棘连线以下,能引起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症状。
胃下垂是怎么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胃是一个空腔脏器,当其处于充盈状态时需要一定的张力来分散重力的下垂趋势,以维持胃的正常位置。胃下垂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第一,吃得太饱。胃内容物多,胃部承受的重力大;第二,身体虚弱。胃部肌肉属于平滑肌,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平滑肌力量弱,表现为上方牵引力量弱,拉不住,下方支撑力量弱,兜不住;第三,饭后马上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产生的动能让饱胀的胃部在腹腔中前后左右来回摆动,重力加动能冲击,胃部会向下坠,久而久之,导致胃下垂的发生。
这类人群要小心:
瘦高体型:其胃的位置较其他正常体型的人低,更易发展为胃下垂。
特殊手术:多次生产分娩或者腹腔巨大肿瘤摘除术等术后,腹腔压力下降,从而引起脏器下垂。
长期劳累、过度消瘦、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长期卧床、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均可导致胃下垂的形成。
临床表现:
腹胀、脘腹坠胀感
患者多自诉易腹胀,且站立时有脘腹坠胀感,餐前较轻,餐后加重,平躺较轻,站立过久或者劳累加重。
腹痛、嗳气、恶心、便秘
都为胃下垂引起的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嗳气、恶心多与进食有关,餐后或者进食较多可引起,且与食量有关。便秘多由于胃下垂的同时伴有横结肠的下垂,蠕动减慢而导致便秘。
焦虑
由于病势缠绵,患者长期被胃下垂而引起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而折磨,易引起患者焦虑、紧张、心理负担重,而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神经精神症状。
4.报警症状:当出现脘腹坠胀、疼痛等不适症状突然加剧或性质发生改变、大便发黑或便血,伴有长期发热、贫血、消瘦等情况时,医院就诊,并行内镜或其他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鉴别诊断:由于本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有相似症状,应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1.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还可包括其他症状,如上腹部胀气、恶心、呕吐及嗳气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胃彩超即可鉴别。
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内镜与病理检查即可鉴别。
3.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主要出现厌食、恶心、早饱、呕吐、腹胀等症状。
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胃下垂在中医里属胃缓范畴,认为其病机根本为中气下陷,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或由长期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伤其中气,脾虚气陷,升降失调所致。中医治疗胃下垂具有独特优势,以下小方法能助你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
鸡蛋2个,龙眼肉十五个,鸡蛋打入碗内,不必搅散,大火隔水蒸15分钟左右。母鸡1只,党参30克,黄芪30克,太子参30g,紫砂锅炖熟食用。猪肚1只,龙眼肉克,黄芪30克,紫砂锅炖熟食用。4.艾灸:可取穴中脘、足三里、气海、关元、脾俞、胃俞,每穴温和灸15分钟左右。日常保健
少食多餐:胃下垂患者由于脾胃运化功能虚弱,进食量过多会食欲滞留于胃中导致消化不良、腹胀加重,且由于食物的重力增加会加重脘腹坠胀感、疼痛等。对于胃下垂患者应当每次进餐量宜少,增加进餐次数,一天4-6次。常人为预防胃下垂,也应当每餐进食不宜过饱,减少脾胃的负担。
细嚼慢咽、饮食宜细软、易消化:胃下垂患者饮食宜细软、易消化,减轻胃肠的负担。
营养宜均衡:由于胃下垂的患者大都虚劳体弱,脾胃运化功能偏差,平日饮食应注意均衡营养,保证机体对糖、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需求。
避免劳累:胃下垂患者应避免饭后运动、劳累,否则易病情易加重,病情较重的患者用餐时宜坐姿或者半躺姿势进行。病情较轻的患者可每天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可以增强肌力和体力以防止胃下垂继续发展。
预防便秘:由于一部分胃下垂的患者伴有横结肠的下垂,蠕动减慢而导致便秘。在日常饮食中也应适当进食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胃下垂患者进食水果时宜蒸熟,如蒸苹果。
忌生冷:生冷易伤脾胃的阳气,导致脾胃更加虚弱,易加重病情。
保持良好心态:部分胃下垂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应保持联系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就医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