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声明:正文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独家供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及其所在机构意见。
20世纪70年代,以第四次中东战争和伊朗革命的爆发为契机,世界范围内先后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这两次石油危机虽然当时对中国经济影响并不大,但是随着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今后的风险应值得重视。
更广为人知的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两次金融危机——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两次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在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上述四次危机的背景、起因各异,危机发生时我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态势也各不相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研究这四次危机时,应将其置于何种分析框架之下?四次危机又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为CF40独家供稿中指出,日本应对石油危机的对策可作为中国的前车之鉴,其在“转方式”上比较成功,相对较弱的是“调结构”。日本认为,是石油危机而不是自身供给侧存在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并相应地采取了经济刺激政策,从而在“调结构”上走了弯路。
此外,蔡昉认为,两次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不应再选择回归过去的潜在增长率,而是尝试着回归新的潜在增长率。在此情况下,我们会遇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过度刺激带来的后遗症,比如产能过剩、高杠杆、僵尸企业等等。第二,我们现在还在尝试采取经济刺激政策,但是却和“推绳子”一样使不上劲。
以下为文章内容两次金融危机中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
供给侧和需求侧所受外部冲击值得研究第一,我们现在处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对于面临的问题,应该主要从自身调结构、转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能入手,但是在此过程中,外部冲击是必然要发生的,所以我们也必须要有所防备——更何况有些危机也可能是自身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内外兼顾、防范系统性风险。因此,对两次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做一个回顾性研究,经过比较分析,提炼其政策含义,我觉得是必要且有价值的。
第二,我认为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石油危机是典型的供给侧外部冲击,金融危机则是需求侧外部冲击。在石油危机中,对于供给侧的冲击,我们主要是承受者。比如,我们刚刚经历了来自大宗产品的价格冲击,虽然其方向和过去爆发的石油危机正好相反,但是从一个方向去研究问题,经过举一反三、逆向思维,仍然可以带来有针对性的政策借鉴,同时这也是必要的。比如所谓的“降成本、转方式、调结构”,其实常常是被供给侧外部冲击倒逼而生。对于需求侧危机,我们既受到其影响,同时危机本身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对此我们也需有所警惕。
过去我们对金融危机的讨论较多,现在回过头来再去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论坛成立于年4月12日,由40位40岁上下的金融精锐组成,即“40×40俱乐部”。
CF40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在四十人论坛平台型智库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十人和新金融两大实体型智库系列,分别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四十人金融研究院、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北大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浦山新金融基金会等机构。
CF40平台集聚了来自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和商业机构的余位金融领域精英人才;同时,CF40研究院专职研究员队伍也渐趋充实。CF40每年召开双周圆桌会议、金融四十人年会、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等百余场闭门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近30项,出版周报、月报、要报、《新金融评论》期刊以及金融类书籍共计余册,受到决策层领导重视和经济金融界人士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