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体
溶酶体为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单层膜包被的囊状结构,直径约0.~0.8微米;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专为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年由比利时学者德迪夫等人在鼠肝细胞中发现。
溶酶体膜在成分上与其它生物膜不同:
①膜蛋白高度糖基化
②含有多种载体蛋白
③膜中嵌有质子泵(H+-ATPase)
根据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残体。
1、初级溶酶体
是高尔基体分泌形成的,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没有活性,只有当溶酶体破裂,或其它物质进入,才有酶活性。其水解酶包括蛋白酶,核酸酶、脂酶、磷酸酶、硫酸酯酶、磷脂酶类,已知60余种,这些酶均属于酸性水解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5左右,溶酶体膜虽然与质膜厚度相近,但成分不同,主要区别是:①膜有质子泵,将H+泵入溶酶体,使其PH值降低。②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能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降解。
2、次级溶酶体
这些都是消化泡,正在进行或完成消化作用的溶酶体,内含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可分为异噬溶酶体和自噬溶酶体,前者消化的物质来自外源,后者消化的物质来自细胞本身的各种组分。
3、残体
又称后溶酶体,已失去酶活性,仅留未消化的残渣故名,残体可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也可能留在细胞内逐年增多,如肝细胞中的脂褐质。
1.细胞内消化
2.防御功能
3.细胞内衰老和多余细胞器的清除
●清除衰老的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器
●清除多余的细胞器
●清除暂不需要的酶或某些代谢产物
4.发育过程中细胞的清除功能
5.受精中的功能
1.矽肺
二氧化硅尘粒(矽尘)吸入肺泡后被巨噬细内吞噬,含有矽尘的吞噬小体与溶酶体合并成为次级溶酶体。二氧化硅的羟基与溶酶体膜的磷脂或蛋白形成氢键,导致吞噬细胞溶酶体崩解,细胞本身也被破坏,矽尘释出,后又被其他巨噬细内吞噬,如此反复进行。受损或已破坏的巨噬细胞释放“致纤维化因子”,并激活成纤维细胞,导致胶原纤维沉积,肺组织纤维化。
2.肺结核
结核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也无荚膜和侵袭性酶。但是菌体成分硫酸脑苷脂能抵抗胞内的溶菌杀伤作用,使结核杆菌在肺泡内大量生长繁殖,导致巨噬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结核杆菌再被吞噬而重复上述过程,最终引起肺组织钙化和纤维化。
3.各类贮积症
贮积症是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的,由于溶酶体的酶发生变异,功能丧失,导致底物在溶酶体中大量贮积,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4.类风湿性关节炎
溶酶体膜很易脆裂,其释放的酶导致关节组织损伤和发炎。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